长久以来,摩托车在国内的处境颇为尴尬,既承担着部分群体出行的重任,又饱受“禁摩令”的限制,其价值被严重低估。但近来形势似乎有了新变化,央视的发声与公安部出台的三大政策,犹如两颗重磅炸弹,在摩托车领域激起千层浪,让摩友们看到了春天的曙光。
今年 5月,央视新闻以 8 分钟专题聚焦摩托车文化,明确指出摩托车已从单纯的交通工具,演变为集娱乐、社交与文化属性于一体的独特存在。
报道强调,在2021- 2024 年间,我国摩托车保有量持续上升,至2024年底已达8576万辆。这不仅肯定了摩托车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其正名,扭转大众对摩托车的片面认知。此前,摩托车常因个别骑手的不良行为,被贴上“危险”“扰民”的标签,央视此番表态,无疑为摩托车摘掉污名,重塑形象。
与此同时,公安部也紧跟步伐,一口气推出三大政策利好摩友。
其一,将摩托车D证考证年龄上限从60岁延长至70岁。这一举措让许多超龄但仍热爱骑行的人重燃希望,得以合法圆自己的摩托梦。
其二,推行摩托车登记全国“一证通办”,凭借居民身份证即可异地办理购车登记等业务,无需暂住地居住证明,极大简化流程,方便了异地购车、用车的人群。
其三,积极普及电子证照,电子行驶证与纸质版具有同等效力,方便车主随时出示,提升了出行便利性与管理效率。
政策东风劲吹,多地也掀起 “解禁潮”。河南信阳、青海西宁、辽宁大连等城市纷纷放宽或取消 “禁摩令”,调整城市交通管理策略,认可摩托车作为多元出行方式的合理性。这些城市的改变,不仅顺应民意,还为摩托车行业注入活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然而,摩友的春天是否真的来临,仍有待观察。一方面,虽然央视肯定、公安部助力、多地解禁,但仍有部分城市坚持“禁摩”立场,认为摩托车会加剧交通拥堵、带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即便在解禁城市,摩托车行驶范围、时段等限制依然存在,摩托车专用道、停车位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待完善。此外,摩托车自身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非法改装、炸街、超速等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摩托车群体形象与社会评价。各位,你对此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