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辆车便宜了9万多,却依然没人买,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这不是一个假设。凯迪拉克CT6,曾经的美系豪华旗舰,2023年12月终端降价高达9.2万元,裸车价一度逼近25万——这甚至比某些合资B级车还便宜。可讽刺的是,当月销量仅为297辆。你没看错,不是2970,是297。一边是“骨折价”的清仓式促销,一边是市场的集体沉默。这已经不是“卖不动”的问题了,而是一场关于品牌、认知和时代选择的集体投票。
我们习惯性地把车卖不出去归结为“价格太高”。于是车企第一反应就是降价。但CT6的案例狠狠打了这个逻辑的脸:价格让到地板,市场依旧冷淡。这说明,消费者用脚投票的,从来不只是价格,而是价值感知。哪怕你标价25万,如果消费者觉得你“值不了25万”,那再便宜也是贵。
凯迪拉克的问题,恰恰在于它卡在了一个最尴尬的“价值断层”里。往上,它拼不过BBA的豪华光环和品牌忠诚度;往下,它又比不过丰田、本田的可靠口碑和保值率。而更致命的是,在电动化浪潮席卷的今天,CT6仍是一款纯粹的燃油车。当隔壁的蔚来、理想、甚至小米都在讲智能座舱、城市NOA、800V快充时,CT6还在强调“纵置后驱”“50:50配重”这些属于上一个时代的机械浪漫。年轻人会问:这车能自动泊车吗?能语音调空调吗?能OTA升级吗?答案往往是“不能”或“很基础”。
有意思的是,我们翻看车主评论,不少CT6的驾驶者其实对它的底盘质感、隔音表现和动力储备赞不绝口。一位老车主说:“这车开起来像百万级,坐进去像十年前。”这句话像极了整个传统豪华品牌燃油车的缩影——它们在机械素质上仍保有尊严,但在智能化体验上,已经落后了一个时代。
更深层的问题是,豪华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过去,“豪华”意味着真皮、木纹、V6发动机和4S店的尊贵服务。现在呢?是无框车门、大屏交互、女王副驾、激光雷达,以及“我朋友没见过的功能”。当新势力把“科技即豪华”刻进用户心智时,传统品牌还在用“美式豪华”“钻石切割”这些视觉语言自说自话。消费者不买账,不是不懂欣赏,而是他们想要的“豪华”,已经变了。
你可能会反驳:那沃尔沃、林肯不也降价厉害,销量也不温不火吗?没错,但它们至少在安全、静谧性等标签上建立了差异化认知。而凯迪拉克呢?它的品牌标签是什么?“美式肌肉”?“总统座驾”?还是“通用旗下最贵的”?在消费者心智中,它早已模糊成一片。没有清晰的标签,就没有溢价能力,降价就成了唯一的出路——然后陷入“越降价越不保值,越不保值越没人买”的死亡螺旋。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现实:豪华车市场正在“两极分化”。一端是BBA的主力车型(如C级、3系、A4L),靠品牌和均衡性稳住基本盘;另一端是新势力的爆款(如理想L系列、问界M7),靠智能和家用场景收割用户。而像CT6这样定位模糊、更新缓慢的“传统大车”,成了被夹击最惨的群体。它既不够“新”,也不够“经典”,更不够“实用”。
所以,CT6的困境,表面看是销量数字的惨淡,实则是整个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智能时代转型迟缓的缩影。降价可以买来一时的关注,但买不来用户的认同。当一辆车需要靠9万的折扣才能进入市场视野时,它的品牌价值事实上已经被打碎了。
未来会怎样?也许CT6的继任者会全面电动化,会堆满芯片和屏幕,会讲起“智能驾驶”的故事。但问题是:当凯迪拉克开始模仿新势力的时候,用户还会相信它吗?还是说,大家已经默认:真正的豪华科技,只属于那些从第一天就长在电动化土壤里的品牌?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谢幕。而下一个豪华的定义权,早已不在底特律的工厂里,而在深圳的软件会议室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