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车主服务区排队哭,增程车主在丽江吃米线

每年长假高速公路,都堪称一场大型人类社会学实验,专门观测现代人在极限压力下的行为艺术。而今年,实验的主角,是那些把新能源爹开回家的勇士们。

看着朋友圈里此起彼伏的“充电8小时,排队4小时”的哀嚎,我悟了。所谓新能源长途,压根不是什么衣锦还乡,而是一场现代版的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充电桩就是那火焰山,手机电量就是通关文牒,稍有不慎,就得困在服务区跟妖魔鬼怪(也就是其他车主)斗智斗勇。

这事的根儿上,就烂着一股“理想很丰满,现实是骨感”的馊味。车企PPT上的续航600公里,跟你简历上写的“精通PS”是一个意思。实际操作起来,就是个美图秀秀水平,给你P掉200公里那是基本操作,右脚稍微深情一点,空调开得稍微奔放一些,续航直接打个七折骨折。

这哪是续航里程,这是续命里程。于是乎,每一个新能源车主都活成了一个精算师,电量低于50%就开始心慌,低于30%就想骂娘,低于20%恨不得把车推到服务区。这种集体性的里程焦虑,在节假日被指数级放大,最终汇聚成一个终极哲学问题:下一个服务区,到底还有没有桩?

纯电车主服务区排队哭,增程车主在丽江吃米线-有驾

这还不是最骚的。最骚的是,当你历经堵车、憋尿、孩子哭闹三重考验,终于把车挪进服务区,看到的却是比春运火车站还壮观的排队盛况。工作人员拿着个大喇叭喊:“49号!49号车主在吗?”,那一刻你感觉自己不是来充电的,是来医院挂专家号的,而且还是最难挂的那种。等几个小时都算运气好,前面大哥可能已经从诗词歌赋聊到了人生哲学,顺便还用仅剩的手机电量看完了两部电影。

你以为排到你了就万事大吉?朋友,你太年轻了。高速充电桩这玩意儿,就像公司的打印机,总在最关键的时候掉链子。要么是枪头不兼容,你的宝马插不上比亚迪的“快乐杆”;要么是功率感人,一小时充的电还不够你听完郭德纲的单口相声;要么干脆就是个摆设,屏幕上亮着灯,扫码支付一气呵成,结果电流死活过不来。

纯电车主服务区排队哭,增程车主在丽江吃米线-有驾

这时候,你只能眼睁睁看着电量纹丝不动,而你的血压,在飙升。

所以问题出在哪?是车主矫情吗?是国家电网不努力吗?还是车企在演戏?

都不是,又都是。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我以为你行,你以为我行,结果大家都不行”的产业默契崩塌现场。

我们用【半佛财经分析框架】把这事儿扒光了看,无非是四方利益的相互背刺。

第一方,用户。用户的需求很简单粗暴:我花了钱,买了你吹得天花乱坠的电动爹,我就要享受丝滑的出行体验。长途旅行,我希望充电能像加油一样,三五分钟解决问题,而不是把我当猴耍。用户要的很简单,就是充电体验能像加油一样被喂到嘴里,而不是让你自己拿着碗满世界找饭吃,找到了还是馊的。

第二方,车企。车企的核心KPI是卖车,不是修地球。所以他们的宣传逻辑永远是扬长避短。续航?往高了标,反正那是实验室数据,你自己脚法不行怪我咯?充电慢?那是基建的问题,我们已经用了最牛逼的800V平台,是桩配不上我的车。他们负责把梦造得五彩斑斓,至于梦醒后的一地鸡毛,那是社会问题。

第三方,基建运营商。国家电网也好,特来电也罢,他们做的是生意,不是慈善。高速充电桩这门生意,就是开一家只在过年和国庆爆满的饺子馆,平时连服务员自己都不想来吃饭。为了这两周的醋,包一年的饺子,老板不哭谁哭?利用率是悬在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平时空置率高得吓人的地方,疯狂铺设超充桩,财务报表第一个不答应。很多充电桩的布局,突出一个瞎积薄发,哪儿有空地就插两根,根本没考虑过电网负荷和用户流向。

第四方,监管。监管的意图是好的,推动新能源替代,弯道超车,环保大计。大方向绝对正确,但魔鬼全在细节里。标准不统一,导致老车主被新桩歧视;规划跟不上趟,导致资源严重错配。政策像是个催生婆,一个劲儿地喊“快生,快生”,但孩子生下来之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配套没跟上,结果就是大家一起卷,一起痛苦。

你看,这四方各有各的算盘,各有各的苦衷。用户骂基建不给力,基建怨车企卖太多,车企怪用户太挑剔,监管看着这三家互掐,也很头大。

这场面,与其说是新能源车的长途旅行,不如说是对整个产业链的一次压力测试,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混乱中,居然出现了“版本答案”——增程式混动。当纯电车主在服务区望穿秋水时,开着理想、问界的兄弟们,在加油站花五分钟加满油,然后一脚油门绝尘而去,顺便在车友群里发个美食定位,配文:“兄弟们,我先到丽江吃米线了,你们慢慢充”。

这简直是降维打击。

之前被各路大神喷得体无完肤的“落后技术”,在这种极端场景下,突然就成了最优解。这说明什么?说明任何脱离实际场景的技术路线之争,都是耍流氓。用户不关心你的技术有多先进,只关心自己能不能在娃哭着要喝奶的时候,尽快赶到下一个目的地。

所以,高速充电这事儿到底有没有解?

短期看,很难。只要节假日集中出行的模式不变,潮汐式的充电需求就会永远存在。除非电池技术有革命性突破,或者换电模式能大规模铺开,否则排队就是必然。这就像你非要在早高峰的北京国贸挤地铁,然后抱怨为什么人这么多一样,属于无解的物理问题。

纯电车主服务区排队哭,增程车主在丽江吃米线-有驾

长期看,有希望。技术的进步,比如超快充的普及,可能会把充电时间从一小时压缩到十分钟。充电桩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能提前告知你排队情况,动态分配资源。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说到底,今天所有新能源车主在高速上流的泪,都是前几年行业蒙眼狂奔时脑子里进的水。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而已。这是一笔必须补交的学费,由每一个堵在服务区的你我他,共同承担。

所以,下次长假如果你还想开电车回家,我的建议是:

第一,放平心态,把充电当成旅行的一部分,顺便还能跟天南地北的车友交流一下人生。

第二,规划好路线,多备几个充电方案,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第三,带好充电宝、干粮和娱乐设备,把车里打造成一个临时的移动堡垒。

至于那些实在受不了的,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去看看增程车,或者老老实实开你的燃油车。有时候,旧世界的船票,反而是通往新世界的诺亚方舟。毕竟,在诗和远方面前,先得解决拉屎撒尿的问题,对吧?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