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一到放假,高速服务区就准时上演行为艺术大赏,主题是《等待戈多,但是等充电桩》。
一帮新能源车主,怀揣着对科技未来的美好憧憬,结果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排队四小时,充电一小时。那一张张因为电量焦虑而扭曲的脸,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荒诞感。这不叫充电,这叫渡劫。每一个在服务区抽着烟,45度角仰望天空的电车中产,都散发着一种看破红尘的圣光,他们不是在等电,他们是在等一个顿悟的契机。
车企们不装了,摊牌了,我们卖的不是车,是修行。
很多人喜欢把这事儿叫“成长的烦恼”,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会压到几个倒霉蛋。他们会引经据典,告诉你一个世纪前的美国,汽车刚普及时也是这么个鸟样。
诶,是是是,你说的都对。那时候的美国司机,想给他的福特T型车加油,得去药店。你没听错,就是药店。
我们来脑补一下那个场景:一个戴着礼帽的绅士,推开一家挂着“DRUGS”牌子的小店,绕过卖咳嗽糖浆和祖传生发水的柜台,对着一脸懵逼的药剂师说:“劳驾,给我来两瓶95号的。” 药剂师可能还得先放下手里正在捣鼓的草药,擦擦手,从货架最深处掏出两瓶用玻璃瓶装着的汽油,跟卖酒似的。
这画面,是不是典中典?这操作,简直三体人看了都得一个趔趄。
还有那路,别提了。那时候没有高速公路,只有土路和碎石路,晴天吃灰,雨天玩泥巴。每一趟长途旅行,都是一场赌上身家性命的闪电战,人和车,总得有一个散架在路上。
这么一看,今天在服务区排队,好像确实是“福报”了,起码有空调吹,有泡面吃,还能刷刷短视频。
但你以为我想说的是“历史惊人地相似,我们要有耐心”这种鸡汤?
我呸!这他妈就是PUA!
问题的核心根本不是历史会不会重演,而是这场游戏的本质,从来就没变过。一百年前的混乱,和今天电车车主的“许愿池”困境,背后都是同一个逻辑:先进场收割,后勤当压缩毛巾,遇水才能膨胀。
你看当年美国是怎么解决问题的?两个大招。
第一个,国家队下场。一个叫艾森豪威尔的哥们,二战时在德国被高速公路的效率秀了一脸,回国当了总统后,心态爆了,直接拍板搞了个《联邦资助公路法案》。说白了,就是国家出钱,修一个连接全国的洲际高速公路网。这事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你我他能方便地开车去旅游,而是为了打仗时能快速运导弹。懂了吗?宏大叙事背后,都是冰冷的现实利益。这叫不务正业,但效果拔群。
第二个,市场自己“开窍了”。路修好了,车在跑,巨大的需求就像黑夜里的探照灯,各路资本闻着味儿就来了。加油站从一个个孤零零的油桶,进化成了带厕所、带便利店、带汽修的综合服务区,像病毒一样疯狂复制。汽车旅馆也“悟了”,停车场比大堂还重要,完美拿捏了中产阶级那点“既要又要”的小心思。
这套组合拳,看似是“政府与市场”的完美合奏,但本质上,是一场战争。一场用基建的雷电法王手段,强行把一个国家拖进汽车时代的战争。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现在你再看国内的充电桩问题,是不是就清晰多了?
你以为车企不知道充电难?它们比谁都清楚。但造车和铺充电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游戏。造车是短跑,讲究的是营销、是配置、是“机你太美”,是快速把车卖出去,把钱收回来。而铺设充电网络,是马拉松,是重资产,是苦活累活,回报周期长到能让投资人哭晕过去。
所以大部分车企的选择是什么?是表演。是发布会上PPT画得山响,现实中桩子没几个。它们把这个“皇帝的新后勤”问题,巧妙地甩给了国家电网,甩给了第三方服务商,也甩给了用户自己。
它们在赌,赌国家队会像当年的艾森豪威尔一样,最终亲自下场,用金钟罩铁布衫把所有问题都兜住。它们也在赌,赌市场的野蛮生长,能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在这场掀桌子式的竞争里,谁最不讲理,谁最“颠”,谁反而有可能活下来。你看特斯拉,一开始就自建超充网络,自己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当时所有人都笑他傻,结果现在呢?人家建起了一道又深又宽的护城河。这就是黑暗森林法则,最好的防御不是躲起来,是直接把整个森林都烧了,这样大家就都别玩了。
最近蔚来的乐道发布会也是一个路数。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乐道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直接掀桌子,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在换电这个赛道上,它就是要用最流氓的打法告诉你,要么加入我,要么被我耗死。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上次在服务区看到的那个大哥,一边等充电一边用笔记本电脑看《道诡异仙》,表情和剧情一样扭曲。那一刻我悟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其实对这些宏大叙事已经不感冒了。我真的只想安安静静地从A点到B点,我不想在路上跟陌生人进行长达四小时的友好会晤,也不想通过寻找充电桩来锻炼我的野外生存能力。
但现实就是这么魔幻。有些品牌的车主,他们的决策逻辑,已经超越了性价比,进入了一种“品牌玄学”的范畴。你跟他说充电难,他说你没体验过智能座舱的快乐。你跟他说续航虚,他说你没感受过我们车友会的温暖。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会买蔚来的人,就是认同换电的未来。他们的核心需求,从来不是解决一个简单的位移问题,而是在维护一种信仰。
说真的,我写到这儿自己都觉得这个类比有点扯淡了。把充电桩比作修仙界的灵气补给站?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又有点那个意思?大家都是为了“飞升”,只是有的人靠修为,有的人靠氪金。
所以,别再问还要多久才能解决充电难的问题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技术,不在市场,而在人心。
当一个产品开始和信仰挂钩,那它所有的缺点,都会被信徒们解读为考验。
而对于不信的人来说,那就是纯纯的坏了菜了。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不是更多的“许愿池”,也不是更快的充电技术。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如果你买的是一辆车,那就用车的标准去要求它。如果你买的是一个信仰,那排队本身,就是你为信仰充值的一部分。
毕竟,通往天堂的门,总是窄的。
就问你怕不怕?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