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网上那些所谓的“电动车省电指南”,我就想笑。
一篇篇文章写得跟修仙秘籍一样,什么黄金时速、动能回收、脚法控制,搞得好像买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需要小心翼翼伺候的祖宗。这事儿本身就透着一股子荒诞,一种属于这个时代的、特有的行为艺术。车企们在发布会上把零百加速吹得天花乱坠,恨不得告诉你这玩意儿能跑赢光速,但一到用户手里,说明书里没写的那一页,用续航PTSD告诉你:兄弟,想回家,最好开得像个老头乐。
这就叫不装了,摊牌了。
先说那个典中典的“经济时速”。什么60到90公里/小时是黄金区间。这个理论本身没毛病,物理学嘛,大家都懂。车速快了,风阻就跟吃了金坷垃一样指数级往上涨,电耗哗哗的,那电表转得比你心跳都快。车速慢了,电机又开始摸鱼,不在最高效的那个点上,跟中年男人一样,出工不出力。所以卡在中间,是最完美的妥协。
但你仔细品品,“妥协”这两个字。我买一辆2点几秒破百的性能猛兽,就是为了体验一脚油门下去,灵魂被甩在身后的快感。结果呢?为了那点可怜的续航,我得在快速路上,被一辆五菱宏光无情地超车,还得在心里默念:我不气,我不气,我是在修行。这哪是开车,这是在修炼“不动明王心法”。你以为你在体验科技?不,你是在参加一场大型的、关于忍耐力的社会实验。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然后是四大驾驶技巧,更是把这种表演性拉满了。
第一条,匀速行驶,减少急加速急刹车。这话说的,好像开油车就鼓励你玩命弹射起步一样。这根本不是技巧,这是常识。但在电车这里,它被拔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玄学高度。每一次深踩电门,都像是一次对电池寿命的“大不敬”,仿佛仪表盘深处住着一个电量之神,你每一次放肆,他都会在你的续航里程上狠狠地扣上一笔功德。
我作为一个真的拥有过几年特斯拉的中年人,对此体会极深。刚提车那会儿,红绿灯第一个冲出去,感觉自己就是秋名山车神附体。半年后,看着那个冬天日常打七折的续-航-条,我悟了。现在我开车,前面只要有个车,我绝不超车,我甚至会主动拉开距离,美其名曰“保持安全车距”,实际上是想蹭前车的破风区。你看,科技就是这么把一个正常人,异化成一个热衷于计算和苟且的仓鼠。
第二条,善用能量回收。这玩意儿被吹得神乎其神,好像是永动机的雏形,是物理学大厦的裂缝。讲真,它确实能省点电,尤其是在走走停停的市区,跟个帕金森一样点头刹车,确实能把续航给你奶回来一点。但是,但是,但是,那些把能量回收开到最强的“单踏板模式”拥趸们,你们真的不晕车吗?那种一松电门就给你来一脚急刹的感觉,坐车的人心态直接就爆了。三体人看了都得重新思考物理法则是不是在地球不适用。这哪是能量回收,这是在给车上的乘客提前进行宇航员抗眩晕训练。它能省电,就是能省电。但它反人类,也是真的反人类。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感觉就是这么个感觉。
第三条,合理使用空调。这条简直是压垮电车车主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是在冬天。空调制热,那不是耗电,那是烧电。车企们心知肚明,所以给你整了一堆花里胡哨的替代品: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美其名曰能效比高,一个空调PTC的能耗,够你把屁股和手烤熟五回。
这逻辑就像是,外面零下二十度,你妈不让你开暖气,说费电,但是递给你一个热水袋,告诉你心静自然暖。坏了菜了,我买车是为了改善生活品质,不是为了在移动的铁皮罐头里进行苦行僧的冬季试炼。最好的办法是提前热车?是是是,在没有固定车位的小区里,我提前半小时穿着羽绒服下楼,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看着app,就为了让我的车比我先暖和起来。就问你怕不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伟大的“车本位”精神。
第四条,规划路线。这更搞笑了。意思是,我不仅要当司机,还得兼职当个战术规划大师。出行前要焚香沐浴,夜观天象,打开三个地图app,对比路况,计算红绿灯数量,力求找到一条能让我全程保持60公里/MIDE(妈的开个车怎么比考研还累!)的“龙脉路线”。
这哪是开车,这是在玩《城市天际线》的现实版。我不过就是想从家到公司,结果搞得像诺曼底登陆一样,需要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这些电车指南,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必须让你物尽其用。
讲到底,所有这些省电技巧,都指向一个残酷的真相:当下的电池技术,依然是个半成品。它是一个被营销神话和科技光环过度包装的“压缩毛巾”,看起来很厉害,真泡到现实的水里,也就那么大。
所以车企们只能剑走偏锋,一边给你画饼,告诉你未来固态电池、超快充能解决一切,一边把如何“苟”的难题,用“驾驶技巧”这种话术,巧妙地甩回给用户。你续航不够,不是电池不行,是你“不会开”。这套逻辑,堪称典中典的PUA。
会买奔驰的人,他买的不是驾驶,是那个标。会买特斯拉的人,他买的不是续航,是马斯克画的那个饼。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他们对这些省电技巧嗤之鼻鼻,因为承认这些,就等于承认自己的信仰有瑕疵。
而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场大型行为艺术里,演好自己的角色。一边享受着电车带来的静谧和加速,一边又不得不戴上镣铐跳舞,把每一个电门踩得像是在拆炸弹。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没有什么结论。如果你想省电,这些技巧都有用。但如果你想活得像个人,那就忘了这一切,该怎么开就怎么开。毕竟,车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如果一辆车让你连空调都不敢开,那它最大的价值,可能就是让你意识到,拥有一辆“随时没油,但三分钟就能加满”的破油车,是多么朴实无华的一种幸福。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自己选吧。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