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账期难落实,原因复杂,现实远超想象

咱们今天来聊一个最近挺受关注的事儿,就是关于汽车行业里那个“60天账期”的承诺。

今年夏天的时候,有件大事在汽车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国内17家主流的汽车制造厂,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向社会和供应商们做出了一个承诺,那就是以后付给供应商的货款,保证在60天内结清。

这在当时可被看作是一件大好事,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汽车市场竞争太激烈了,价格战打得厉害,很多给车企供货的零部件企业日子过得挺艰难,资金压力特别大。

60天账期难落实,原因复杂,现实远超想象-有驾

车企们能主动站出来,说要缩短付款时间,这无疑是给整个产业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很多人都看到了希望。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到了该兑现承诺的时候,大家一看工信部公布的情况,心里可能就有点凉了。

当初信誓旦旦的17家车企里,真正做到按时履约的,只有一汽集团、广汽集团和赛力斯集团这三家。

这个结果,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和失望。

一个听起来合情合理、天经地义的“60天内付款”,怎么到了实际操作层面,就变得这么困难了呢?

这背后的情况,远比我们平时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大家嘴里说的“60天账期”,这个“60天”到底是从哪天开始算的。

咱们普通人想的很简单,我作为供应商,把零件给你送过去了,你就该开始计时,60天后给我钱。

但现实世界里的商业流程,可不是这么一回事。

60天账期难落实,原因复杂,现实远超想象-有驾

一位在汽车行业里干了很多年的资深人士就解释过,这个过程就像一场漫长的接力赛。

供应商把货交了,这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车企内部要走一整套复杂的流程。

比如说,质量部门要对成千上万的零件进行检验,确保每一个都合格,这个过程就需要时间。

检验合格后,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坐下来,根据合同核对数量和价格,进行结算确认。

如果中间有任何一点出入,双方还得来回沟通。

等这些全都弄清楚了,法务部门还要审核相关的合同文件,确保法律上没有风险。

直到所有这些内部流程全部走完,供应商才能正式开出发票,交给车企的财务部门。

而那个所谓的“60天账期”的倒计时,要从车企财务收到发票的那一刻,才算真正开始。

您想想,前面这一连串的验收、结算、审核,没个一两个月根本下不来,所以供应商真正拿到钱的时间,往往要比字面上的60天长得多。

60天账期难落实,原因复杂,现实远超想象-有驾

其次,就算历经周折,终于等到了付款的日子,供应商拿到的也不一定就是我们理解的“现金”。

这里面还有不少门道。

最理想的当然是车企直接把钱打到供应商的银行账户里,这叫现金支付,干净利落。

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更常见的是车企开出“承兑汇票”。

汇票也分两种,一种是“银行承兑汇票”,这还算比较靠谱,因为它有银行的信用作担保,虽然可能需要等上几个月才能到期兑现,但至少能保证拿到钱。

如果供应商急用钱,也可以自己掏点手续费去银行“贴现”,提前把钱拿出来。

但还有一种更让人头疼的,叫“商业承兑汇票”。

说白了,这就是车企自己开的一张“白条”,它的信誉完全依赖于开票的车企本身。

60天账期难落实,原因复杂,现实远超想象-有驾

如果这家车企实力雄厚、信誉良好,那还好说。

但如果车企自身资金链就紧张,这张“白条”到期后能不能顺利兑现,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有业内人士就指出,有些车企嘴上说的是60天账期,结果反手给了一张180天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供应商要想拿到钱,还是得等半年,这实际上就是把压力又转嫁了出去。

那么,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儿呢?

为什么车企会想尽办法拉长付款周期、用各种票据来支付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整个行业太“卷”了,车企自身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说白了就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这几年,汽车价格战打得异常惨烈,为了抢占市场,车企们纷纷降价促销,一辆车的利润从几万块降到几千块,甚至有些车型是在亏本销售。

钱赚得少了,但研发、生产、营销的成本却一点没降,车企的现金流自然就非常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延长对供应商的付款周期,就成了一种维持自身现金流运转的“救命稻草”。

一位采购负责人就坦言,车企能有底气去打价格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拿着供应商的钱去“卷”,玩的是“借鸡生蛋”的把戏。

60天账期难落实,原因复杂,现实远超想象-有驾

这种压力层层传导,最终都落在了处于产业链下游、议价能力较弱的成千上万家中小零部件企业身上。

根据一份行业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中小零部件企业都把“回款周期过长”列为经营中的头号压力。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困难重重,但事情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一汽、广汽、赛力斯这三家企业的带头示范,本身就证明了“60天账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那就是行业内依然有企业愿意为了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而承担责任、做出改变。

同时,也有一些车企开始主动优化支付方式,比如明确表示不再使用风险较高的商业承兑汇票,而是更多地采用现金和银行承兑汇票,这对于供应商来说,无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消息。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光靠个别企业的自觉行动是远远不够的。

一方面,需要有更强有力的外部监管。

承诺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机制。

对于那些恶意拖欠账款、玩弄规则的企业,应该有明确的处罚措施,提高其违规成本,这样才能让“契约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整个汽车产业需要从这种低层次的价格血战中走出来,转向更高维度的价值竞争。

当企业竞争的核心不再是谁的价格更低,而是谁的技术更先进、谁的产品质量更可靠、谁的用户服务更到位时,企业才能获得健康的利润,也才会有能力和意愿去善待自己的合作伙伴。

只有当整个产业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大家都能在合作中获益,中国的汽车工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