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市场里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就是赛力斯推出了一款大型七座增程式运动型多用途车(SUV),起售价竟然低至7.98万元。
这个价格一公布,立刻在消费者群体中引发了热烈讨论。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一台能坐七个人,号称综合续航能达到1100公里的新能源车,价格竟然和一辆小型的合资品牌燃油轿车差不多。
这到底是国产汽车工业发展的巨大福利,还是一个隐藏着诸多妥协的“价格陷阱”?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款车的方方面面,看看它到底值不值得普通家庭为此买单。
首先从外观和第一印象说起。
客观地讲,这台车在设计上是成功的。
它超过4米8的车身长度和接近2米8的轴距,让它在视觉上显得相当庞大和稳重,气场完全不输那些售价在十五万到二十万之间的主流合资品牌SUV。
整车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没有丝毫廉价感,可以说设计师很懂得当下国内消费者的审美偏好,知道“以大为美”是吸引眼球的第一要素。
如果把车标盖住,很多人可能真的会以为这是一台价格不菲的汽车。
这种在外观上营造出的高级感,是中国品牌近年来进步最快的领域之一,也确实为这款车赢得了不少初始好感。
然而,当你拉开车门,进入车内之后,这种由外观带来的好感可能就会迅速被现实所冲淡。
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在这款车的内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将成本控制在如此低的水平,内饰用料成为了首要的“牺牲品”。
从中控台到车门饰板,再到乘客身体能接触到的大部分区域,几乎都被硬质塑料所覆盖。
用手触摸,那种生硬的质感会时刻提醒你这台车的真实成本。
用指关节轻轻敲击门板,传来的也是比较空洞的声音,缺乏高级感和厚重感。
当然,车内也配备了时下流行的大尺寸中控屏幕,功能上基本齐全,但据一些实际体验过的用户反映,屏幕操作的流畅度一般,偶尔会出现卡顿或反应延迟的情况。
车机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也比较基础,比如语音助手在处理一些复杂或模糊指令时,可能会出现识别错误,甚至闹出笑话,比如将“导航回家”的指令识别成播放歌曲《回家》。
这些细节虽然不影响车辆的基本行驶功能,但确实会影响日常使用的便利性和愉悦感。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它最核心的卖点之一——“大七座”布局。
对于许多有二胎甚至三胎的家庭来说,七座车几乎是刚需。
不过,对于这款车,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其“七座”的含义。
它采用的是典型的“5+2”座椅布局,这意味着它的本质是一台大五座SUV,第三排的两个座椅更多是作为应急之用。
根据实际测试,如果让一个身高一米七五左右的成年人坐进第三排,整个过程会非常勉强,腿部空间和头部空间都极为有限,长时间乘坐的舒适性无从谈起。
有车主分享说,成年人坐在第三排,半小时左右就会感到腰酸背痛,非常不适。
因此,这第三排更适合身材娇小的乘客或者儿童在短途出行时使用。
更关键的一点是,当第三排座椅被使用时,后备箱的储物空间会被严重压缩,基本上只能放下几个背包或者小尺寸的行李箱。
如果一个七口之家想要满员进行一次长途旅行,那么行李的安放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作为一台全尺寸家庭旅行车的使用场景。
然后就是大家最关心的续航和动力问题。
宣传中提到的1100公里综合续航,听起来确实非常吸引人,彻底解决了新能源车的里程焦虑。
但我们需要明白,这是在“满油满电”的理想工况下测得的理论数值。
这款车采用的是增程式技术,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台自带“汽油发电机”的电动车。
它搭载了一块容量不算大的动力电池,在纯电模式下,可以行驶大约80多公里。
这个纯电续航里程,对于绝大多数城市用户来说,完全能够满足每天上下班通勤、接送孩子、去超市购物等日常需求。
而且在城市里完全用电行驶,使用成本极低,每公里电费不到一毛钱,这是它相比燃油车最大的优势。
当电池电量耗尽,或者需要长途行驶时,车内的发动机会启动,但这台发动机并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作为一台发电机,为电池充电,车辆依然由电机驱动。
在这种模式下,车辆的油耗表现也相当不错,据多位车主实测,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其百公里油耗大约在5升多一点。
对于这么大尺寸的一台SUV来说,这个油耗水平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要低不少。
不过,发动机启动时,噪音和振动会比较明显地传递到车内,失去了纯电行驶时的静谧性。
总的来说,它的动力系统核心在于解决了里程焦虑,并且在城市中提供了极低的用车成本,长途油耗也具备一定优势,但它并非完美无缺。
最后,我们来做一个综合的价值评估。
不到8万元的起售价,消费者能得到什么?
首先是一台尺寸足够大、外观足够气派的SUV。
其次是一张可以享受政策便利的新能源绿牌。
再次,是一个可以满足多成员家庭应急出行需求的七座布局。
最后,是城市通勤中极低的用车成本和没有里程焦虑的长途能力。
这些优点对于那些预算非常有限,但又有多种用车需求的家庭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它精准地切入了一个市场空白,用极低的价格满足了消费者最核心的几个刚性需求。
然而,为了实现这个价格,消费者也必须接受一系列的妥协。
这包括相对廉价的内饰用料和做工,不够智能和流畅的车机体验,实用性有限的第三排空间,以及相对普通的品牌影响力和可能偏低的二手车保值率。
当这台车和一些主流品牌的车型停在一起时,品牌上的差异感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对于这种新兴品牌的新车型,其长期的可靠性和耐用性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因此,选择这款车,更像是一场基于个人需求的理性权衡。
如果你最看重的是购车预算和满足基本的大家庭出行功能,那么它无疑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但如果你对车辆的品质感、驾乘舒适度、品牌价值有更高的要求,那么可能就需要增加预算,去看看其他更成熟的品牌和车型了。
它不是一台完美的车,但它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为特定消费群体提供了一个现实且可行的解决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