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年李书福决定拿钱去买沃尔沃,真是让人瞠目结舌。2010年,18亿美元收购,折合人民币120个亿,而且还借了一屁股债,那阵吉利手头紧得很,几乎是把老底都掏空了。你换谁看,这都像是在瞎折腾。都说福特把沃尔沃都快养废了,吉利这么搞,大家都捏把汗,觉得李书福胆子真肥,或者干脆是不怕死。但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十五年过去,到底亏了还是赚了,一算账,天差地别。
先说最直观的账面变化。沃尔沃被收购时地位很尴尬,品牌名气有,但销量撑不起来,技术又被捏在福特的手里,活得像是半条咸鱼。不过吉利收了之后,这咸鱼算是真正翻身了。具体看市值,2022年,上涨到了接近200亿美元,是当初收购价的10倍。这是明面上的钱啊,背后还有技术、渠道、品牌这些更难估算的资产,实际赚得比这还多。
再掰开讲讲销量的变化。没收前一年全球销量33.5万辆,到了2021年已经砍到70万辆了,翻了一倍还往上。要知道豪车这碗饭本来就不容易吃,他们不是天天卷销量,但就是能稳步提升,靠的是品牌和技术。BBA(奔驰、宝马、奥迪)当然还是比沃尔沃更能打,但你还得看起点,沃尔沃能这样已经是裂变式的进步了。
技术这块才真叫“拿来主义”玩的漂亮。沃尔沃的安全、底盘、动力技术没几家比得了,几十年下来的积淀可不是闹着玩。什么CMA、SPA这些平台,用来做新车又快又稳。Drive-E发动机、智能安全系统,这些要是自己搞研发,没个百亿根本下不去。但吉利收了沃尔沃后,直接坐享其成,一下子就把“国产车技术薄弱”这帽子摘了下来。而且不仅仅是技术,连管理经验和国际化思维也捞了个满满当当。
李书福那句“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听着简单,其实是大智慧。不少中国公司收购国外品牌时,总想着放在一起做一锅粥,结果两头都不落好。但吉利偏偏不这样,既让沃尔沃独立发挥,又在技术和资源上双向流通,这种模式特别少见。这也是吉利敢去收购、并且能收购好的原因——不是盲目砸钱买皮囊,而是真正懂怎么玩品牌。
还有个叫“极星”的事情,最初就是沃尔沃旗下赛道改装部门,后来直接单飞做了高端纯电品牌。现在都敢和特斯拉Model S叫板,虽然销量还在起步,但产品定位、技术力量其实已经杠杠的,有点像小而美的新贵品牌。如果坚持下去,后劲不容小觑。
更别说自动驾驶这块。Zenseact这个自动驾驶子公司,做的是L4级别的自动驾驶。沃尔沃的安全血统加上吉利的钱袋子,技术储备没人敢小瞧。虽说距离最顶尖的Waymo、特斯拉还有点距离,但这步棋走得很扎实,不会落后太多。
但事情也不是全是阳光灿烂。沃尔沃在中国卖得一直不算猛,品牌力虽然高于普通合资和国产,但总是赶不上BBA,价格又压不下来,比雷克萨斯、凯迪拉克这些便宜不了多少,定位很尴尬。所以即便吉利支持,沃尔沃在中国市场还没实现真正的大爆发。销量虽然一年比一年涨,但跟自家的预期和中国市场规模比,还是有提升空间。
再加上全球电动化大浪,沃尔沃虽然也开始转型,但节奏没那么快。特斯拉、比亚迪这些新电动品牌一搞就是全线爆炸,沃尔沃目前的新电车型还得慢慢培育市场。像EX30和EX90,技术没问题,但销量未必能一蹴而就,还要慢慢熬。
再提一句成本控制,沃尔沃天然的北欧作风,工程师一条路走到黑,恨不得车越做越完美,但理想和现实总是两回事。追求质量固然重要,可成本往往容易飘。特斯拉恨不得把每颗螺丝都算到底,打价格战划得来,沃尔沃这一点没跟上节奏,下场就是利润空间被压缩。
但是,大方向上还是赚大了。十五年下来,这买卖远远不是把钱投进去乘以十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吉利真正变成了一个有全球地位的大企业,不再是只会造低端车的小工厂。你看现在技术储备又涨了,品牌影响力又提了,管理效率也提升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国际渠道和人才储备也厚了。这些比当年花的18亿美金值钱太多太多。
最关键的问题是,收购沃尔沃这步棋,让吉利在中国车企中脱颖而出。看别家,最多是拿点技术、收购点资源,但只混个本地圈子。而吉利是真正国际化了,和德国的宝马、奔驰,和美国的特斯拉有了同场竞争的底气。现在吉利不光国内有名,国际上也开始进场,沃尔沃甚至反向输出到中国,形成了良性循环。
说回来,国外车企也不是没来中国混,但大多都想当然,觉得中国市场就是廉价劳动力拿来压榨。反观吉利收购沃尔沃,用的是一套尊重文化差异、尊重技术原始基因的打法,没想着搞全盘接管,反而放手让沃尔沃自己回血,吉利只在背后做推手,这才让沃尔沃死而复生。
还有一点是组合效应,沃尔沃和吉利资源共享,像CMA平台出产的领克,几个国产高端品牌一夜崛起,这要归功于沃尔沃的研发底层。中国消费者也因此第一次买到真正有欧洲血统的车,不只是外壳有范儿,内里也靠谱。
对比当年的质疑,今天看,收购沃尔沃不仅救了吉利,更救了沃尔沃。沃尔沃原本是福特的“弃子”,到了吉利这变成了“亲儿子”,这段跨国婚姻是双赢。连欧洲人都感慨,没想到中国企业还能有这种国际经营能力。
当然,未来还会有问题。比如沃尔沃如何加速电动化,怎么把品牌力和销量拉起来,吉利能不能持续保持国际化优势。市场变化快,谁也说不准下个风口在哪儿。但只要吉利和沃尔沃能继续联手,技术跟得上,市场还有得玩。
总的来说,收购沃尔沃算是中国企业海外买卖的教科书案例。不是不顾一切“买买买”,也不是完全放养而不管,而是以尊重和合作为底搞双赢。一转眼十五年,所有当时质疑李书福的人,今天都得服气。事实已经证明,疯的不是李书福,疯的是那些被旧习惯和框架限制住脑袋的人——不敢想、不敢干、只会在圈里自转的人,才是失败的范本。
吉利收购沃尔沃这步棋,既是商业上的大胜,也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典范。未来还会有新挑战,但只要心态对头,战略跟得上,吉利还会继续在全球车企里讲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