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订单泡沫严重,销量数据夸大不实,行业洗牌势在必行

2025年9月,汽车圈的气氛突然有点诡异,微信群、朋友圈、各路自媒体全在狂欢式刷屏,画风魔幻,像极了曾经的“抢口罩”混战——这次主角是车企的“订单量”,各种数字横飞,有人说全国能卖出一亿辆,有人反问:你信吗。

“我们没掺和这个数字游戏。”蔚来创始人李斌在一个行业论坛上突然开麦,语气有点冲,“你们自己算算账,能有这么多车卖出去?这不是自嗨吗。”现场一度冷场,某新势力CMO悻悻然低头,手机屏幕上还亮着一串“预售破十万”的大字,像一场没拉下帷幕的戏。

车企订单泡沫严重,销量数据夸大不实,行业洗牌势在必行-有驾

实际上,事情的发酵点挺奇葩,9月初,某家新势力发布新车型,公关稿滚雪球,“小定”“大定”“锁单”这些专属于汽车销售的行话,突然被网友玩成了梗,仿佛谁不来一波“预售爆表”就是不懂互联网。小定——两千块,随时退;大定——一万块,三天内还能反悔;锁单——理论上算铁定买单,实际上后台操作,谁也说不准。朋友圈里,一位汽车KOL发了条朋友圈:“我亲戚下了大定,后来不想要了,客服一顿操作,照样退了。”底下评论区一水儿的“+1”。

你很难说清楚,这种“数字竞赛”算不算纯营销套路。有人说这和2015年手机圈的“百万抢购”套路一毛一样——当年某国产手机新机发布,预订数破百万,后来真机没人见过。汽车和手机毕竟不是一回事,车价二三十万起步,选配、试驾、贷款、保险,哪有“秒杀”这么回事。“爆单”背后,隔着一层看不见的水汽。

车企订单泡沫严重,销量数据夸大不实,行业洗牌势在必行-有驾

2025年9月的北京车展,现场的气氛更加直接,几家头部车企的展台前,预售数字像计时器一样不停跳动——这边刚刷到2万,那边直接跳5万,主持人话筒都拿不稳,现场观众一边鼓掌一边吐槽:“这数字靠谱吗?”一个小伙子悄声问我,“你信他们真能交付这么多吗?”我摊手,答案他心里有数。

“官方数字都是自己报的,谁能查?”一位做汽车销售的朋友私下吐槽,“有的订单,客户本来就没下单,销售自己后台点点鼠标,数字就上来了。”这话听着扎心,但现实就是这么粗糙。没人监管,第三方平台没人敢站出来说“你们作假”,消费者看到的,永远只是PPT上的漂亮数字而已。

车企订单泡沫严重,销量数据夸大不实,行业洗牌势在必行-有驾

“为什么要搞这么大动静?”我问那个销售,他说,“压力大啊,业绩KPI全看订单,老板每周开会就问:这周发了多少单?”很多时候,数据漂亮了,奖金、资源都跟着来,管它最终能不能交付。反正股价涨了,媒体报道了,流量也有了。

有些公司也怕出事。去年底有家新势力,预售吹得飞起,结果三个月后交付严重掉队,订单退了一半,微博评论区炸了——“你们到底能不能交车?”官方客服只能机械回复:“预计交付时间延后,敬请谅解。”没有人再去追问那串曾经刷屏的“订单量”,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车企订单泡沫严重,销量数据夸大不实,行业洗牌势在必行-有驾

换个角度,数据泡沫对行业的影响不是马上能看出来,短时间内,大家都在比谁更敢吹,谁更会造势,媒体也乐得跟着炒热度。可一旦监管部门介入,或者交付量和订单量差距太大,舆论反噬就来了。2025年5月,上海某车企被曝预售数字虚高,最终交付率不到40%,被点名批评,股价应声大跌。行业群里一片沉默,没人再提“爆单”,反而都在私下问,怎么向投资人解释。

有趣的是,这一切看似热闹,其实背后藏着一堆脏数据和烂尾单。某数据分析师跟我说,现在车企内部会议,PPT第一页永远是“订单量”,第二页就是“退单率”,这个数字没人愿意提。某次会议现场,有领导直接拍桌子:“订单水分太大了,拿什么和友商比?”底下员工一脸无奈,没人敢接话。

车企订单泡沫严重,销量数据夸大不实,行业洗牌势在必行-有驾

订单泡沫膨胀的背后,是行业内卷到极致的缩影。新能源赛道火热,融资、政策、用户三重压力压顶,大家都想抢曝光、拿补贴、稳住市值,结果就是“数字为王”,真实交付变成了次要的事。有的企业甚至把“刷单”当成一门艺术,专门成立数据团队,研究怎么把预售数字做得更好看。

“现在最怕的不是卖不出去,是被对手比下去。”一位新势力高管说,语气里透着点无奈。可你要是真问一句,“你们敢不敢公开后台数据?”对方马上闭嘴。不公开、不交底、不透明,成了行业默认的潜规则。

车企订单泡沫严重,销量数据夸大不实,行业洗牌势在必行-有驾

有网友调侃:“买车像抢茅台,抢到未必真有货。”这种荒诞感,仿佛一场集体自我催眠——每个人都知道数字有水分,但都假装看不见;每个人都想赶上风口,但都怕最后摔个大跟头。

2025年6月,监管层终于出手,要求车企公示交付数据,核查订单真实性,甚至有地方试点引入第三方机构,舆论风向开始转变。“以后吹牛要付代价了。”某车企公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大家都在观望,没人敢第一个吃螃蟹。

车企订单泡沫严重,销量数据夸大不实,行业洗牌势在必行-有驾

不过现实比剧情更残酷,部分企业开始内卷自查,甚至主动爆出“真实退单率”以示清白,结果被网友群嘲:“这不是自证清白,是自曝家丑。”更有意思的是,数据公开后,有些原本“爆单”的车型交付率扑街,品牌口碑雪崩,4S店门口冷清得能听见风声。

换句话说,虚假的繁荣终究撑不住现实的压力,大水漫灌式的订单数字,最后只能在残酷的市场检验面前现出原形。“你觉得现在还有多少水分?”我追问那位数据分析师,他笑而不语,只留下一句:“数据随时能变,看老板心情。”

车企订单泡沫严重,销量数据夸大不实,行业洗牌势在必行-有驾

消费者并不傻,网络这么发达,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谁在玩数字游戏,谁在真心做产品,迟早都会被戳破。2025年9月,一位提车用户在短视频平台发动态:“预售下单三个月,提车还得再等俩月,客服每次都说‘马上’,到底多‘马上’?”评论区一片吐槽,“这车比楼盘还难等。”

车企订单泡沫严重,销量数据夸大不实,行业洗牌势在必行-有驾

回头看,车企订单泡沫的故事,从2025年初持续到现在,像一场不断膨胀的气球,里面塞满了浮夸、焦虑、表演和自我安慰。行业在自我纠偏,监管在加码,消费者在围观,媒体在拆台,每个人都在这场数字游戏里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