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销量下滑的事儿,最近同行里讨论得挺多。看数据,这可能是它第一次遇到明显的瓶颈期,毕竟之前太猛了。身边做网约车的哥们跟我说:你知道吗?现在这市场,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好做了。他话语里带着点无奈,毕竟那波需求主要靠10万以下车型拉动,现在饱和了。
讲真,这个市场变了,特别是网约车和乡镇汽车普及那块。当年咱们都盯着比亚迪的性价比王,毕竟续航还算稳定,价格合适,是最合适的选择。可低端纯电也越来越卷了。就拿朋友买的mona03来说,续航比比亚迪便宜多了,智能辅助也更出彩。那个小哥儿说:以前开比亚迪没啥大问题,现在换了这车,就是懒得回头了。
我之前提巴有点大,这里得划个重点,不是说比亚迪纯电技术差,而是整个智驾系统的进步明显跟不上节奏。业内不少人都说,比亚迪靠价格战试图堵住对手,但智驾这玩意儿,技术差距没法一味靠价格盖过去。你想啊,网约车司机多看重续航和智能辅助,省油不是唯一,安全、方便才是硬指标。
我翻了下笔记,这两年比亚迪各种内饰细节让我挺失望。朋友当时买了汉EV 2020款顶配,25.8万出头,但他说:车机系统简直拉胯,内饰设计也没啥惊喜,尤其和理想、蔚来一比,差距明显。这话让我反思了,或许这就是老车主流失的根源之一 —— 车买回来就是用,体验不行,回头率肯定低。
再说颜值,这也是个大问题。比亚迪自家的老总王传福是个技术派,设计审美方面可能没那么讲究。隔壁理想和小鹏、小米、华为的智能车,那颜值和智驾硬件都走在前头。最近我也去了趟4S店看了看比亚迪新款,感觉外观设计还是那味儿——没有实质惊喜。朋友开玩笑说:比亚迪还是稳重派,没心思搞潮流。
说起车型多,倒是真有点自家打架。比亚迪推出了挺多系列,汉、唐、元、秦,全都挤在市场上,本来想覆盖更多细分市场,结果乘客分走了自个儿饭碗。朋友用个多生儿子好打架形容,挺贴切。这不,汉和唐的中高端本想稳住商务市场,现遭遇华为等劲敌围追堵截,兵败如山倒。有时候我还真怀疑他们是不是缺个统一的品牌形象引导,搞个高端商务调调。
再翻一条我朋友修理工说的话:比亚迪现在最大问题,是没照顾好老车主心情。车主被割了一波,保值率是大打折扣。这话戳中了痛点。电动车买来就是想省钱,可一旦换电池、软件升级跟不上,省钱这事儿反倒成了坑。更不用说,车子没多大进步,价格却提升了,还有谁愿意二次买?
多说两句供应链,其实比亚迪底子还是稳的,但就像盖楼,地基好了不代表每层都能设计完美。同行最近跟我聊,他们说,比亚迪研发管线就像个流水线,现在更像侧重产量和成本,细节工艺和创新这块就被压缩了不少。换句话说,做久了觉得麻烦,这种功能迭代不能只靠堆堆数字,技术积累洞见也得补。
说到竞争,华米、小鹏、小米等高低端都有产品打进市场,不同价位都夹击。反过来比亚迪只能守十万以下的市场,这块领域人口开始进入天花板,增长放缓在所难免。你们觉得,这种价格战能撑多久?
顺带一提,我曾经很看好比亚迪称霸世界甚至超越丰田的说法,但现在感觉有点脱离现实了。销量下滑,品牌力弱化,技术晃动得厉害,距离所谓的世界第一还很远。也许王传福得考虑换个思路,别光盯着技术数字屏幕,多看看市场反馈和用户体验。
算个小账:如果说一辆10万级电动车电池更新换代的成本大约2-3万,再加上可能的系统硬件升级,老车主的二次投资门槛随之升高。省下的油费可能得折旧抵消差不多。你们觉得车主们会愿意这么算账吗?
讲个不确定的猜测,可能比亚迪内部对智驾方向争议不小,这应该也影响了进度吧——毕竟研发流程复杂,供应链一环卡住,全盘都受拖累。不过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一个小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2020年那会儿汉EV的内饰设计确实挺中规中矩,那时候高兴得很。三年后再看,觉得这款中规中矩成了负担。品牌情怀也难续上。你觉得,车企该如何能长久留住老客户的心?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