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闯入日本市场,顶级商超30余门店上架电动车,财阀旧有体系要松动?
2025年10月20日,比亚迪和日本永旺正式联手,在三十多家大型商场卖起了电动车。 补贴后价格只需200万日元,折算成人民币也就是十万元上下,这价位放在国内都够买一辆配置不低的新能源车。 但这事儿在中国自媒体圈一点水花都没溅起来,《日经》反倒一直跟进报道,日本财经界看得挺重。
不少人觉得这就是一次商业合作,有啥好大惊小怪?可懂行的人心里清楚,这不是普通的生意往来,是外来品牌第一次真正冲破了日本汽车行业长期以来的封闭格局。 别忘了,比亚迪其实早在2023年就登陆日本市场,到今年7月才卖出去5000辆车,还赶不上国内一个4S店一年销量。 特斯拉更惨,扎根那么多年,也才开出23个网点。
说到底,日本汽车销售体系特别“亲情”,经销商不是纯粹贸易公司,而是被制造商深度绑定甚至直接投资进去,相当于厂家的“亲儿子”。 你想靠丰田、本田渠道卖比亚迪,那基本是做梦,人家会断你的货、不给资源,各种排挤。这套玩法下,外来品牌拓展网点太难,比登天还费劲。
比亚迪拼两年,总共不到100家网点,全靠自己死磕出来,没有服务网络、修理难、买车不方便,自然没人愿意选你——形成一个死循环,不破很难走出去。 那为什么永旺愿意给比亚迪撑腰?肯定不是雷锋精神发作吧。本质还是利益驱动,因为永旺自己过得也不好,今年净利润率暴跌31%,传统零售越来越卷,再不搞新业务就真被淘汰了。
电动车成了它的新机会,其实布局很多年前就开始埋伏笔,现在光充电桩已经装到1200多个,还得到全球气候组织点赞过。 消费者去逛超市顺便能试驾买车,边充电边购物,一条龙全解决,本地老牌企业却总是拖延基础设施建设,说白了是不想让新能源抢燃油饭碗罢了。
感觉像游戏里的老玩家守着地图,不敢开放新玩法,但偏偏有人非要突破限制。永旺就是那个“不陪玩”的角色,你们迟迟不行动,我只能自谋出路吃饭活命。 背后还有更复杂的一层,日本二战后经济被三菱、三井和住友三个财阀把持着,即使后来拆分,大型企业还是绕不开他们控制力。
比如丰田背后站的是三井系;而三菱汽车当然归属于三菱集团。这两个巨头造燃油车的时候明争暗斗打得厉害,可各自旗下产业链又千丝万缕交错互卡脖子。 丰田强势造整车,同时通过永旺掌控部分销售渠道,在新能源领域对竞争对手设障碍,所以帮比亚迪也是牵制丰田,两边谁都不会轻易认输。
表面看是合作,其实里面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算盘:比亚迪渴望更多渠道资源;永旺需要转型找新增长极;而相关财团则利用机会扳回一城,对抗原有联盟关系。不管怎么看,都不像偶然事件,更像博弈结果自然浮现出来的选择。
具体效果咋样呢?东京首批试点当天来了两百多组客户咨询,其中约30%现场预约购车或体验。 说明至少有相当比例用户感兴趣,也确实愿意尝鲜这种模式。而且这次并非简单摆几个展台那么随便——不仅拿出了几十个核心门店做销售阵地,还变身独立经销商,有自主定价权,用会员积分吸引客流,并配套安装优惠充电桩政策,把整个生态串起来用足优势资源。
等于一下子为比亚迪加码几十名本地队友,而且都是带装备来的主力军。有计划显示到2026年要扩容至超过100家门店,为此专门开发适合日本市场的小巧纯电车型,要知道轻型汽车占据当地新售车辆份额高达40%,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增量空间巨大不用怀疑。 现在最大的竞争对手只有特斯拉,上半年销量已明显抬升,新老新能源汽车霸主正面硬刚,看热闹的不少,看实力派较量更刺激一些吧!
产品力方面,比亚迪比较懂怎么打差异化路线。在品质上主攻细节,只要不过线,加上便利渠道支持,很容易俘获挑剔又精明的本土消费者。如果能做到这些,就是彻底杀进核心圈子的信号灯亮起时刻啦!
其实所谓行业壁垒,无非就是利益群体护城河越筑越高,在技术换代慢下来以后,就寄希望于规则保护。但时代潮流终究挡不住洪水涌来,总会出现第一个撕开缺口的人与团队。这一次轮到了中国品牌联合跨界伙伴主动突围,从头到尾都是现实压力逼出的创新思路,好笑的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大佬,现在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先跑一步,不服气也没办法改变什么结构性问题发生中……
说远些,中国品牌海外征途以前总喜欢单枪匹马输出产品,却忽略最重要的落地环节,经常好东西没法卖出去,被困在人情世故与商业逻辑里打转。这波操作终于给大家提了一课:不用执拗死磕传统方法,可以借助当地强势平台省钱、省时间、省麻烦,同步效率翻倍提升,小聪明胜过蛮干式猛撞墙头砖块!
对于所有关注者来说,如果能看到更多类似合作诞生,那将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大事。不仅证明自身实力逐渐获得国际认可,也代表今后的欧美市场推广都会更加顺畅,让中国新能源汽车真正拥有话语权与影响力出口标准再升级一级档次! 毕竟在世界范围内,要让最挑剔用户满意才能赢得集体尊敬,而这一切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之中……
最终归结一句话,每个人都怕变革,但谁抓住趋势谁受益最大。当初是日本人在中国街头撒欢,如今却轮到中国人走进东京商城谈笑风生,这场产业格局转换过程没有剧烈震荡,却足以令业内观察者拍案叫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