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全球汽车圈掀起的大风大浪,谁能想到推手竟然不是那些年年刷新速度极限的豪华跑车,也不是突然一夜爆红的新能源黑马,而是那块不起眼却万金难求的“小小芯片”。
光听标题:“欧洲汽车协会发出警告:如果欧美汽车缺少中国制造的芯片”,是不是一下就觉得有点懵?
咱直说了,芯片这玩意儿,外表虽其貌不扬,关键时刻却能决定一台车的命运,更别说整个产业会不会原地“刹车熄火”。
可问题来啦,中国制造真的“断供”欧美芯片,会闹成多大的动静?欧洲这边到底是在未雨绸缪,还是自掘坟墓?到底是“狼来了”真有其事,还是又一轮产业链的心理战?
先别急,咱们这就抽丝剥茧,撸一遍这场国际芯片大戏的来龙去脉。
气氛刚起来,先看欧洲自动化产业链上的警报声。
据说,欧洲大佬们一天之内就被吓出两身冷汗,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简称ACEA)可不是小角色,专门管欧洲那些耳熟能详的品牌——BBA(奔驰宝马奥迪)、大众、标致、雷诺你都跑不出他们的圈子。
这些主儿联合对外发话:别怪我们没提醒——要是芯片断供,欧洲汽车产业链怕是直接掉链子。
这背后,“安世半导体”偷偷登场。
这个名字平日里多半只在业内人嘴里转悠,但有关部门的通告一出,全行业的脉搏就跟着它抽搐。
上周,汽车制造业收到安世半导体的通知,说没法保证芯片的正常交付时间。
光靠一家公司,能掀起“瘫痪等级”的连锁反应?
别怀疑,那可是每年出货量超千亿件的国际巨无霸,主打分立器件与功率芯片,是汽车、消费电子、工业设备这三大山头的顶梁柱。
一句话点透——这些通用芯片要是真的说停就停,别说刹车ABS会报警,车厂流水线都得按下暂停键。
汽车产业的节奏,早已不是一锤子买卖那么简单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
芯片不够用,表面上看是供应紧张,实则背后一出跨国监管大戏。
焦点投向荷兰这个低调的小个子。
大家都知道,荷兰不产车,但产芯片设备,却能左右全球科技产业的走向。
最近,荷兰对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子公司下了狠手。
何许人也?先填一笔背景,闻泰科技五年前收购了荷兰本地的安世半导体(曾隶属于飞利浦恩智浦),成了亲儿子。
安世本来经营得挺滋润,一年能砍下147亿元营收,占闻泰总盘子的六分之一还多。
结果,荷兰当局突然挥起“国家安全”大旗,管你是不是本土企业,只要后面站着中资背景,立马进出口受限黑名单。
啥理由?
国家安全,冠冕堂皇四个字,细问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只因其母公司闻泰是中国公司。据说,安世的核心业务是成熟工艺芯片,连7nm的边都摸不着,偏偏要被盯上,理由跟当年美国制裁中企一个调调。
有意思吧?
美国9月底带头宣布出口管制,荷兰这边几乎无缝衔接。
多少让人觉得,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咳嗽一声,荷兰这边也要打两个喷嚏。
很多人好奇,芯片不是只有智能手机才会缺吗?汽车怎么也被卡脖子了?
其实一辆现代车,动辄得上千颗芯片,别说自动驾驶,连传统燃油车里的动力系统、安全气囊、到冰冰凉凉的座椅加热,全靠成熟芯片撑腰。
这些技术,虽然没有高科技圈的酷炫名头,但缺一个都火不了,哪怕世上所有都能“国产替代”,这些基础器件也不可能回炉再造。
就拿安世来说,它的成熟芯片被成百上千家全球主流车厂选中,想随便找个新供应商,配套测试?
电子行业的小伙伴笑了:“重新匹配要上百天不带休息的。”
有的厂子最近几天都在开紧急会议,准备应对“芯片荒”,还别说,这波断供一来,打的可不只是汽车一个领域的蔫。
稍微懂点门道的人都明白,欧洲的这些主机厂舞得开花,背后说到底却还是“高科技赛道的跟跑者”。
智能化、电动化的今天,最怕的不是没有资本,而是够不到关键资源。
这不,安世一控产能,整个欧洲的牛皮都得歇一歇。
要说这其中的猫腻,怎么看都有点熟悉的套路。
荷兰与美国一明一暗,做起了“合纵连横”。
美国的算盘,简直写在脸上——光刻机技术对中国设备出口直接按死不发。
荷兰人呢?ASML是他们家的掌上明珠,还真不舍得让支持自己经济的巨无霸遭遇变故。
美国按着荷兰做事,荷兰咬牙切齿又不得不服软,欧盟这兄弟团伙里每个人都有心结。
这几年欧洲一直在鼓吹“技术自立”,旗号举得高高,可扔掉中国这头买卖,真有那个胆儿?
有说法称,荷兰想靠牺牲一个“安世”来讨好华盛顿,顺带在欧盟内部刷一刷自己的存在感——看看老子多上道,为欧洲安全站得多前。
言外之意就是,让其余欧盟国家看着自己的铁血姿态,以便在“芯片政策”上获得更多主导权。
不过,明眼人都知道,这多少有种饮鸩止渴的味道。
现实是,自己砍掉自己的供应链,短期看风头过劲,长期可是自毁长城。
自动化、车规级电子设备、智能硬件制造样样离不开这些芯片。
想临时“有备无患”,说起来容易,真落到实处,怕是一地鸡毛。
接下来看影响。
这回安世半导体被管制,欧洲自己的同行其实挺无奈的。
不光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连美国那些专门给创新车厂站台的组织也发了话,意思挺明确:
要真断了中资芯片,产业链上下游的日子就全都别想太平。
欧美的汽车不是一天造出来的,不是一拍脑门就能交作业的项目。
一旦出现核心器件大范围短缺,不只是宝马、奔驰会“掉链子”,就连特斯拉那种高调玩跨界的,也得重新算算账。
停产的停产,裁员的裁员,那影响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然你要说,芯片本来可以换供应商嘛,哪这么难?
但现实世界嘛,复杂得很。
所谓的“合规”、“车规级”,那都不是轻松换挡的家务。
测试要从头来一轮,品质体系重整不止,产品开发周期直接拉长。
想象一下,本来汽车芯片已是全球性采购,一旦局部断供,订单分流到有限的几个厂商,马上就是抢货大战。
曾经的“缺芯潮”还历历在目,现在再加个地缘政治的催化剂,全球车市这一通“大病”怕是又要来一次。
有些人猜,要不生产迁回国?扶持本地厂商,欧洲不是没动这个心思。
近几年欧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出台各种政策砸钱支持本地芯片产业。
但说句掏心窝的话,关键环节靠自己并不等于一条龙都自给自足,不靠中国、老美,你想搞定大规模量产,难。
大家都知道,芯片不像其它零部件,说换就换,说买就买。
一边喊“我要安全”,一边还得低头进货,现实尴尬得很。
回头看这场国际博弈,怎么看怎么像“你打你的算盘,我守我的底线”。
荷兰政府打着“国家安全”旗号做文章,实质上有什么“真实安全威胁”,至今没见拿出实锤。
更何况,安世半导体本身并不涉及尖端制程,也就是制造些大众化的传统器件,哪里能牵扯到那些高端国防技术甚或尖刀产品?
谁说不是一场地缘政治的牌局,牺牲商业合理性填补“安全焦虑”?
有网友调侃:“一边高喊技术主权,实际在技术链上‘锁链’,实际上就是自缚手脚。”
中国这边怎么看?前脚对稀土等战略资源强化管控,后脚欧美感到“断气”,倒是充分说明,原来口中“低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并非人云亦云那么可有可无。
原来,它才是一切的根。
现在,行业里又开始见到那些熟悉的场景,车厂临时涨价,订单延后交付,股价一日三变脸。
最后,谁都清楚,全球化不是拉个朋友圈那么简单。
资源高度互补、工艺分工细致,要真想理清产业链,不必靠嘴喊,得看手里有没有筹码,有没有幕后协商。
中国制造,在这场芯片风波中,其实早已不是无足轻重的配角。
不信,问问每个被卡了脖子的欧洲车厂,谁还会轻松说出“国产芯片无所谓”?
咱看这事,还真不是“谁制裁了谁”的话题。
芯片断供,产业掣肘,背后反映的是全球科技布局新常态:
你来我往,处处是暗战;
合作与制约,次次成难题。
最终受伤的,不仅是工厂流水线后的产业工人,更是每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琢磨“何时开上新车”的消费者。
未来怎样,没人敢打包票。
可当下这场局,已经足够悬疑,足够让产业和市场都提着一颗心。
对,只要炒一盘筷子一戳,全球供应链这锅粥,说不定哪天就得糊底。
欧美断了中国芯片,真就能“柳暗花明”?
还是将自己困在了四面楚歌的死胡同?
各位怎么看?
你是否相信“芯片卡脖子”会激发全球新一轮科技自立潮,还是只会把产业格局搅得更乱?
留言区开麦,等你来怼~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