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真的要“退场”了吗?
当新能源车型在中大型SUV市场占据半壁江山,甚至连宝马X5这样的豪华老将都销量“拦腰斩”,这问题,谁敢拍着胸脯说不?
尤其在8月份,销量榜前五清一色新能源,小米、理想这样的新势力更是杀疯了。
这市场,就像一场急流勇进的变革,传统燃油车,尤其是合资品牌,要想在这趟浑水里站住脚?
除了“价格战”,还能有什么办法?
东风日产,这次算是豁出去了!
他们家的旗舰中大型SUV——探陆,直接来了个“价格大跳水”。
官方定价23.98万起,可我听说,提车价能到17.03万起,标配车型直接优惠近7万!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是直接把“性价比”这块招牌,举到了所有人的头顶上。
17万多,就能拿下这台车长超过5.1米的大家伙,这价格,简直是把一些中型SUV的生存空间都给压缩了。
日产这步棋,明显是想用“价格”这把利剑,刺破市场僵局,拉拢消费者。
可市场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这么“不按常理出牌”。
探陆这价格一出,本以为能引来一波销量狂潮,结果呢?
8月份只卖了520台,今年最高月销量也才887台。
这销量数据,跟那惊人的降价幅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是吗?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大型SUV市场早已卷到“天花板”的竞争烈度,更是消费者购车理念的深刻转变。
咱们得剖析一下,探陆这车,究竟是个什么“货色”?
从技术层面讲,它延续了日产一贯的稳健风格。
2.0T涡轮增压发动机,252匹马力,376牛·米扭矩,配上9AT变速箱。
这套动力组合,技术成熟度那是没得说,8.35秒的零百加速,对于一台大尺寸SUV来说,也算是个可以接受的成绩。
可问题来了,它得喝95号汽油,WLTC油耗8.65L/100km。
在这新能源车“喝水”都比它省油的年代,这油耗表现,是不是有点“逆流而上”的意思了?
再看尺寸,5.1米的车长,确实够“大块头”,气场十足。
可那2.9米的轴距,在中大型SUV里,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这就像一个身材高大的人,腿却不长,空间布局的灵活性自然打折扣。
虽然长车身有利于提升通过性,但在如今这个看重“空间利用率”的时代,这点优势,还能有多大吸引力?
底盘悬挂,前麦弗逊后多连杆,这是城市SUV的常见配置,四平八稳。
全系标配前桥限滑差速器,部分车型还有适时四驱,应付日常铺装路面绰绰有余。
但要是想把它当成一台硬派越野车来使唤,那恐怕就得“望洋兴叹”了。
它骨子里,终究还是个都市里的“绅士”。
内饰设计,这不就是日产家族式的“老味道”吗?
跟奇骏、逍客这些兄弟车型,简直是“复制粘贴”。
12.3英寸的液晶仪表盘和中控屏组合,科技感这方面,勉强算是个“主流选手”。
车机系统,高德地图、双区域语音识别、车联网,日常使用,基本够了。
空间布局上,探陆提供了6座和7座可选。
6座是2+2+2的“奶爸模式”,7座是2+3+2的“大家庭模式”。
我亲身体验过,把第二排座椅调整到合适位置后,第三排的腿部空间,短途乘坐问题不大,但长途旅行,就有点考验乘客的“忍耐力”了。
后备厢容积也还算规整,放倒座椅后,能形成一个相对平坦的储物空间,实用性尚可。
然而,探陆最让人觉得“跟不上趟”的,莫过于其智能化配置。
它搭载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停留在L2级别,像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这些基础功能。
与当下新势力品牌普遍配备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相比,探陆在智能化方面的表现,确实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这难道不是传统车企在转型大潮中,普遍面临的“数字鸿沟”吗?
当智能驾驶已成为新能源车型的“标配卖点”,燃油车在这一短板上的滞后,无疑会成为消费者决策的“减分项”。
探陆所处的17万到30万的价格区间,简直就是一片“红海”。
在这个价位,消费者选择太多了:合资中型SUV、自主品牌中大型SUV,还有层出不穷的新能源车型。
特别是新能源阵营,这个价格,你就能买到配备更先进智能驾驶系统、用车成本更低的产品。
这“此消彼长”之下,探陆的竞争力,自然受到了严峻考验。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消费者购车理念的“进化”。
如今的中大型SUV买家,早已不再是只看重空间和价格的“愣头青”。
他们对车辆的智能化程度、使用成本、科技配置都有了更高的期待。
在这个维度上,探陆这套“传统造车理念”,确实难以与那些“科技先锋”们抗衡。
那么,探陆究竟值不值得买?
这个问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
它在空间表现、价格策略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成熟的动力总成也提供了可靠性保障。
但我们必须承认,在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的今天,探陆的产品理念和技术路线,显得过于“保守”。
如果你的购车首选是空间实用性,看重传统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对眼花缭乱的智能科技要求不高,那么探陆凭借其终端售价带来的高性价比,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但如果你是那个追求“科技范儿”,对智能驾驶和低使用成本有着执念的“技术控”,那么,或许是时候将目光转向那些新能源的“新物种”了。
探陆的市场表现,恰恰揭示了传统车企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如何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快速拥抱新技术浪潮,是包括日产在内的所有传统车企,都需要深思的命题。
正如古人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未来,只有那些能够真正把握市场脉搏,不断引入“活水”进行技术创新的车企,才能在这场激烈的市场变革中,赢得属于自己的席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