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汽车交出的2024年成绩单让不少人直呼“这是在走回头路吗?”从14.34亿元的巨额亏损,再到报表里丝毫不见红的重要数据,又让市场对其未来发出了一句灵魂考问:“怎么了,你怎么成这样了?”
放眼曾经的江淮汽车,它不仅是安徽工业的一面旗帜,也曾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一颗“明星”。作为一家颇有影响力的车企,不少人对它的期望不仅关乎业绩,更是寄托了对中国制造的信心。然而如今一看,公司营收同比下降、净利润由盈转亏,三季度虽然有所增长,但依然难逃亏损的命运。这下好了,投资者连“信仰”都不剩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失望和更多的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董事长项兴初的报酬总额税前为零,这一“零工资”似乎透着一种无奈感。何止是“零薪水”?从履历来看,项兴初绝对不缺大岗位和职务经历,甚至能称得上一位有资历、有经验的老兵,但问题是,成功的企业家不仅是看资历,还得有真本事。如今江淮汽车陷入困境,作为一把手,项兴初的这种特殊待遇让人更加关注投资决策和管理层的治理能力。
那么,有没有亮点呢?聊到公司的其他领导层,董事总经理李明和董事会秘书冯梁森的年薪分别是78万元和71.85万元。有人说,年薪数字不算惊人,是多少应得的,但问题是如果一个企业连净利润都无从提起,高管们的收入也会成为焦点。是职位低了,还是干活跑调了?
更值得思考的是,2024年度公司不进行利润分配,也不转增股本,这是一份“缩水到消失”的成绩单。回顾以往,在江淮汽车规划蓝图中,新能源车本是企业转型的“救命稻草”。可如今不仅高管的能力质疑声频出,竞争对手也“虎视眈眈”。放眼大市场,比亚迪、特斯拉早已抢占鳌头,长城汽车等自主品牌也在奋力突围。不少人会问江淮汽车:“你到底下盘还有戏吗?”
中国自主汽车行业的发展一直以“争得有时代,有潮头”为目标,然而江淮被行业竞争的浪潮越推越远。而打破僵局的钥匙在哪里呢?创新、合作依旧是答案。首先,新能源车技术必须加码,今时不同往日,仅靠过去的“价格低廉”已无法俘获消费者的心,大众需要的是能打破常规、甚至在全球市场都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其次,与大企业的深度合作,能在技术以及层面给公司长远发展注入信心。比如与大众的合作,江淮汽车需要进一步加深互联互通,建立更牢固的合作纽带。也许有人会说这是难度极大,但现状比困难更逼人,想翻身就得敢于破釜沉舟。
看到这里,不禁想问一句,江淮汽车的故事会迎来转机吗?这家企业曾是无数人青春岁月里的骄傲,如今却成为许多普通投资者的失望甚至是痛心。时代留给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能否再站起来,不仅取决于管理层的决策,更是一场信任危机的救赎之战。一家汽车企业的兴衰,背后是对行业尊严和制造业未来的侧影。如今,我们只能等它回答:成为黑马,还是彻底落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