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元二手车检测,竟没查出调表车,内行人扒出3大猫腻

现在很多人买二手车,都学聪明了,知道这潭水深,怕自己看不准,就想着花个几百块钱,请个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来帮忙掌掌眼。

这想法没错,就跟咱们生病了要找医生看一个道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办,图个放心。

可怪事就出在这儿,不少朋友花了钱,拿到了那份看起来非常专业、盖着大红章的检测报告,上面写着“车况精品”、“无重大事故”,心里一块石头刚落地,结果开回家没几天,问题就来了。

就像前段时间一位李女士遇到的糟心事,她花了五百多块钱做的检测,报告清清楚楚写着“实表9万公里”,结果她留了个心眼,自己去4S店一查,半年前这车的保养记录就已经是18万公里了。

500元二手车检测,竟没查出调表车,内行人扒出3大猫腻-有驾

这一下子,里程数直接翻了一倍,车价的水分可想而知。

李女士拿着那份“专业报告”,真是哭都找不到地方。

这种事情不是个例,本来是花钱买个“避坑符”,结果却掉进了另一个更隐蔽的坑里。

数据显示,最近几年,跟二手车检测有关的纠纷越来越多,涨了将近一半,而这些纠纷里,十有八九都跟检测过程里那些咱们普通人看不懂的“套路”有关系。

那么,这几百块钱的检测费,到底是怎么打了水漂的?

咱们今天就把这里面的门道,一层一层地给它掰扯清楚。

首先,最大的问题出在“人”身上,也就是来给你检测的这位“师傅”,他到底专不专业,甚至说,他到底是谁的人?

很多人以为,只要对方挂着个检测机构的牌子,来的就是专家,其实不然。

这个行业的门槛,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要低得多。

正规的二手车鉴定评估师,手上拿的应该是国家统一考试颁发的《二手车鉴定评估师职业技能证书》,这本证书是有含金量的,代表了专业能力。

可现在市面上,有相当一部分检测人员,兜里揣着的只是一张培训机构发的“结业证”。

这两者听起来差不多,实际可差远了。

一个像是正规大学的毕业证,一个顶多算是参加了个兴趣班,能一样吗?

这种只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的检测师,可能连一些最基础的车辆数据都读不懂。

比如之前有个车主就碰上过,他的车是从国外进来的,里程表是英里制的,检测师愣是把“20万英里”直接当成了“20万公里”写进了报告,这一换算,里外里差了十几万公里,这已经不是粗心了,是根本就不具备这个专业知识。

除了专业能力不过关,更可怕的是检测机构的“立场”问题。

咱们找第三方,图的就是个公平、中立。

可如果这个“裁判”本身就是车商养的,那检测还有什么意义?

很多检测机构跟车商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想啊,一个车商一个月能给一个机构送去几十台车做检测,这就是稳定的大客户。

500元二手车检测,竟没查出调表车,内行人扒出3大猫腻-有驾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机构为了维持这层关系,自然会在报告上“高抬贵手”。

一些小碰撞、小刮蹭,就美化成“正常使用痕跡”;遇到调过表的车,只要车商打个招呼,他们甚至会故意不去查维保记录,直接就按着表上的里程出报告,回头车商再给检测师塞个几百块的红包。

这么一来,检测报告就从一份客观的“体检单”,变成了一张给问题车“洗白”的美容卡,你花钱请来的“侦探”,实际上是跟“嫌疑人”一伙的。

说完了人和立场,再来说说“家伙事儿”,也就是检测设备。

专业的检测可不是靠一双眼睛就能完成的。

测车漆厚度的漆膜仪,能判断哪个面喷过漆、有没有过钣金;插在车上读数据的OBD诊断仪,能看到发动机、变速箱有没有隐藏的故障码;伸到发动机里看的内窥镜,能检查积碳情况。

这一整套设备下来,成本可不低。

但你看那些收费特别便宜的检测,两三百块钱包全套,他们靠的是什么?

靠的就是“肉眼”。

拿个手机手电筒照一照,就算检查底盘了;用手敲一敲车身,就算检查漆面了。

这种检测,跟你自己围着车转一圈看,区别真的不大,可他却敢收你几百块的服务费,这钱花得冤不冤?

如果说前面这些是硬件上的坑,那么检测报告本身,就是软件上的“文字陷阱”。

很多报告写得天花乱坠,专业术语一套一套的,但仔细一看,全是些“正确的废话”,关键问题都被巧妙地隐藏起来了。

最常见的一招就是用词模糊。

比如报告里写“左前门有轻微瑕疵”,你听着可能觉得就是个小划痕,无伤大雅。

可实际上,这个“轻微瑕疵”的背后,可能是这扇门在事故中被撞得稀巴烂,后来经过切割、焊接、腻子、喷漆才修复好的。

这就属于结构性损伤了,是严重的事故车。

但报告用一个“轻微”就给你糊弄过去了。

行业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一份报告敢明确写“全车原版原漆”,或者“此部位无切割焊接”,那基本是没问题的。

如果通篇都是“基本正常”、“存在瑕疵”这种模棱两可的话,那你就要多长个心眼了。

还有就是里程数的问题,这是调表车的重灾区。

500元二手车检测,竟没查出调表车,内行人扒出3大猫腻-有驾

很多报告会在最显眼的地方,用加粗的大字写着“表显里程5万公里”,让你一看心花怒放,觉得捡到宝了。

但是,你如果把报告翻到最后一页,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会发现一行用灰色小字打印的免责声明:“里程数仅供参考,不作为车辆真实里程的保证”。

这就等于给自己留了后路。

等你买完车发现是调表车,回去找他理论,他就会指着这行小字跟你说,我们早就提醒你了,只是“仅供参考”。

你明明是被骗了,但在法律上还拿他没办法,你说气不气人?

更过分的是,很多检测根本就是“避重就轻”。

一辆车最核心、修起来最贵的是什么?

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三大件”。

可很多所谓的“标准检测”,压根就不深入检查这些地方。

报告里给你写了满满几页纸,说的都是外观哪个角有个小掉漆,内饰哪个按钮有点磨损,这些都是皮毛问题。

至于发动机有没有漏油、变速箱换挡顺不顺、底盘有没有托底变形,这些要命的地方,报告里却只字不提。

等你开上路,发现车子一加速就抖,或者变速箱在高速上突然失灵,那时候你才明白,你花钱买的这份报告,基本上只检测了个“壳子”。

最后,整个检测流程也可能是在“走过场”。

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测,里里外外两百多个项目查下来,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

但很多机构为了赶时间、多接单,把整个流程压缩到半小时搞定。

怎么做到的?

就是省略关键步骤。

比如最重要的底盘检测,按规矩必须要把车用举升机升起来,让检测师能钻到车底下去仔仔细细地看。

可现在八成以上的低价检测,都不提供举升服务,检测师就是蹲在地上,伸头看一眼就算完事。

这样一来,藏在护板后面的油底壳渗油、排气管的焊接修复痕迹、悬挂拉杆的变形,他根本就看不到。

还有查维保记录,这本来是判断车辆真实公里数和有无大修的最有效手段,查一次也就几十块钱,但很多机构连这点成本都想省,直接听车商一面之词。

至于路试,那就更敷衍了,正规路试得跑跑高速,试试急刹车,感受一下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

而他们的路试,就是在停车场里开个百八十米,跟挪个车差不多,变速箱的顿挫、高速的异响,这些动态问题根本试不出来。

所以说,当你看到一个检测师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一台车时,别以为他效率高,他很可能只是把该做的检查都给你省略掉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