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新车发布时,人们通常期待看到的是技术的突破、设计的革新,或是品牌对未来的某种宣言。可如果一款新车让人第一反应是“这我好像在哪儿见过?”,甚至要翻出老款保时捷的照片来对比,那它引发的就不是惊叹,而是错愕了。
奇瑞最近推出的iCAR 03T,就这么成了舆论的中心。官方称它为“硬派新能源SUV”,线条凌厉,轮廓方正,离地间隙高,车顶行李架、侧踏板一应俱全,看起来确实挺“野”。但问题在于,它太像某款德国豪华SUV了——不是神似,是几乎每一个折角、每一道棱线都像是用同一把尺子画出来的。社交媒体上,网友调侃:“保时捷设计师看了都得愣三秒。”更有人直接打出“史诗级山寨车”的标签,瞬间引爆讨论。
我们当然可以理解,方盒子造型如今是硬派SUV的流行趋势,从奔驰G-Class到仰望U8,再到比亚迪的方程豹,棱角分明的设计本身就自带辨识度和“力量感”。但趋势归趋势,借鉴和复刻之间,那条线到底在哪儿?
有设计研究指出,汽车造型的“视觉权重”主要集中在前脸、腰线和车顶轮廓。而iCAR 03T在这三点上,几乎与保时捷Cayenne Turbo GT形成了高度重合。这不是简单的“撞脸”,而是整体比例和细节语言的高度趋同。如果说普通“借鉴”是抄了作业的解题思路,那这种程度的相似,更像是直接把别人的答题卡重新誊了一遍。
当然,奇瑞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中国车企。过去十年,从外观模仿到平台借鉴,再到智能座舱的UI“参考”,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一条充满争议的成长路径。但那曾是“追赶阶段”的无奈。如今,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蔚来的换电体系、吉利的CMA架构,早已证明中国车企完全有能力走出自己的技术路线。在这种背景下,再用“我们还在学习”来为高度相似的设计辩护,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了。
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奇瑞?
要知道,iCAR是奇瑞旗下主打年轻化、新能源化的新品牌,本应是创新的试验田。可它推出的不是更具未来感的流线车型,也不是真正越野取向的功能车,而是一款“看起来像豪华品牌”的城市SUV。这背后,或许暴露了一种市场策略的焦虑:在新能源车“内卷”到极致的今天,原创设计的风险太高,而“熟悉感”反而成了最安全的卖点。消费者看到一辆像保时捷的车,哪怕便宜一半,心理上也会觉得“值了”。
但这真的可持续吗?
我们不妨做个思想实验:如果未来市面上越来越多的车都长着“豪门脸”,那汽车作为个人表达载体的意义会不会被削弱?当“开什么车”不再代表“我是谁”,而只是“我想装成谁”,那汽车文化的多样性是不是正在被悄悄侵蚀?
更现实的问题是法律与品牌代价。保时捷向来以捍卫设计专利著称。虽然目前尚未有诉讼消息,但类似的案例已有前车之鉴——兰博基尼就曾因Urus与Q8的相似性向奥迪母公司提出质疑。一旦进入法律程序,不只是赔偿,更可能是品牌形象的长期损伤。
有意思的是,这场争议也反向带火了iCAR 03T的热度。有人嘲讽,有人猎奇,但也有人开始认真看它的配置:纯电续航500公里以上,支持快充,智能化配置不低,价格却不到同级别豪华车的一半。从产品力角度看,它未必不堪。
这恰恰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矛盾:消费者嘴上喊着“原创可贵”,但钱包却常常为“性价比+高颜值”投票。当一辆车既便宜又“显贵”,道德评判和现实选择之间,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沉默。
所以,我们到底在批评什么?是奇瑞的设计惰性,还是整个行业对“豪华感”的畸形崇拜?又或者,是我们自己一边唾弃山寨,一边在直播间抢着买“大牌平替”的虚伪?
或许,真正的“史诗级”不该用来形容一辆车的抄袭程度,而该留给那些敢于打破模板、哪怕不完美也坚持走出自己道路的品牌。毕竟,汽车工业百年史,从来不是由模仿者书写的。
下一个问题可能是:当技术差距逐渐缩小,中国车企的终极战场,会不会恰恰是——我们还敢不敢,长得不一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