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五年前,如果你手握十万预算想买一辆代步车,身边十个人里有八个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你买本田飞度、大众POLO吗? 省油、保值、停车方便,这些小型燃油车曾是无数家庭的第一辆车,甚至需要加价5000元、等车一年半载才能提车。
如今,走进任何一家4S店,展厅的C位早已被新能源车占据,而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平民超跑”,正默默退居角落,积灰、降价,甚至面临停产。
为什么消费者连“白菜价”的燃油车都不买了?
车企不是没有挣扎过。 飞度的指导价从9.78万跌到6.78万,POLO也优惠3万左右,几乎是在赔本赚吆喝。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结果再明显不过:同样的预算,现在能买到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这些电动小车。 这些车不仅空间更大,还标配了倒车影像、中控大屏,甚至L2级智驾系统。 反观飞度、POLO,车机卡顿得像“PPT播放”,倒车影像模糊如马赛克,连导航都得靠手机支架。
政策与使用成本的双重碾压,让小型油车的优势荡然无存
在北京上海,绿牌免费送,而蓝牌拍牌成本高达十万;购置税方面,新能源车免税,燃油车却要交车价10%的税,起步就差了一万多。
使用成本更是天壤之别:油价破8后,小型油车每公里油费6角,电车却不到1角;保养费用也比电车贵一倍以上。 一位车主算了一笔账:每天开电车通勤加短途出游,电费20元,油车却要150元。 这种差距,让“省油”这个燃油车曾经的骄傲成了笑话。
消费升级与空间需求,彻底改变了市场逻辑
十年前,人们买车追求“能开就行”,现在却要“智能+舒适+安全+颜值+空间”全都要。 SUV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20.7%飙升至2022年的45.8%,占据半壁江山。
小型油车后排连儿童安全椅都放不下的窘迫,在家庭出行需求面前彻底暴露短板。 讽刺的是,同价位的比亚迪海豚空间比飞度大,配置高几个档次,却还能省下拍牌费和购置税。
新能源车的精准打击,吃透了小型油车的核心用户
城市通勤族因为充电方便,使用成本极低;年轻首购族既要颜值又要科技感;家庭第二辆车用户需要灵活好停车的代步工具,这些原本属于小型油车的客群,如今被电动小车精准截胡。 甚至像靳女士这样已有燃油车的用户,为了低成本短途出行,也增购了一辆纯电小车。
小型油车真的会彻底消失吗?
或许不会。 在三四线城市充电桩稀少的地区,续航焦虑依然存在;年行驶里程低于1万公里的用户,油车的存放优势更明显;还有部分消费者对电车极度不信任,坚持选择燃油车。
车企也在尝试出路:比如将小型油车高端化,做成MINI Cooper那样的个性单品;或专注驾校、租赁等特定市场;甚至通过加装混动技术、智能化配置来最后一搏。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93.7万辆,渗透率突破45%。 当年飞度加价提车的盛况,如今只剩展厅里积灰的库存车。 这不是某一款车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的告别,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不是因为它不好用,而是整个时代不需要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