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车市格局生变 中国力量崛起 比亚迪连续两月碾压特斯拉

#国庆反向旅行攻略#

欧洲车市格局生变 中国力量崛起 比亚迪连续两月碾压特斯拉

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欧洲街道上演。

来自东方的力量。

正重塑百年汽车工业的竞争版图。

*

8月。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数据震撼发布。

比亚迪在欧盟新车注册量同比激增201.3%——达到9130辆。

它的市场份额攀升至1.3%。

而老对手特斯拉呢?

销量暴跌36.6%。份额萎缩至1.2%。

这是比亚迪连续第二个月在欧洲超越特斯拉。

历史性转折。

真的来了。

为什么是比亚迪?

凭什么?

产品战略精准得可怕。

比亚迪在欧洲推出了13款车型。

纯电与插混双线并行。

比如元PLUS(ATTO 3)。定价3.5万欧元。比同级别大众ID.3低12.5%。续航还多80公里。

值!

更不用提插电混动车型——它们已成为比亚迪的杀手锏。

在欧盟对中国纯电动车征收高达45.3%关税的背景下。

插混车型仅适用10%的基础关税。

聪明吗?

不仅如此。

它们更贴合欧洲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续航焦虑少、适用场景广。

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甚至表示:插电混动车型将在短期内主导其在欧销售。

欧洲车市格局生变 中国力量崛起 比亚迪连续两月碾压特斯拉-有驾

数据说话:其插混车型已占在欧销售的41%。

技术才是硬道理。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了欧盟最严苛的针刺+火烧测试。

能量密度高达190Wh/kg。

安全。可靠。

e平台3.0的800V高压快充技术。在意大利实测中实现“充电8分钟,续航200公里”。

效率较特斯拉提升18%。

这些数字背后。是长期坚持的技术研发。

深入腹地的本地化布局。

比亚迪没有简单地把车运过去。

而是在匈牙利塞格德建设了首座欧洲工厂。

预计2025年底投产。

初期年产能15万辆。

另一座土耳其工厂计划于2026年投产。

两家工厂总设计年产能约50万辆。

电池呢?

比亚迪欧洲特别顾问Alfredo Altavilla强调:“在欧洲投资整车组装,却从中国运来电池,这是没有意义的。”

他们计划在欧洲生产电池。

本地化率从35%提升至50%。

这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快的交付、更适配当地需求的产品。

交付周期从进口模式的3个月压缩至15天。

还推出“极寒套装”、“防晒套装”等本地化定制。

用心。

再看特斯拉。

欧洲车市格局生变 中国力量崛起 比亚迪连续两月碾压特斯拉-有驾

为何下滑?

车型过时是硬伤。

自2020年推出Model Y后。再无新车型。

2025年改款Model Y起售价仍高达4.49万欧元。

而且。柏林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40%。

交付周期长达12周。

等待太漫长。

此外。马斯克公开支持欧洲极右翼政党的行为。引发了消费者抵制。

Electrifying.com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者因马斯克个人行为拒购特斯拉。

品牌形象受损。代价沉重。

欧洲市场本身也在剧变。

8月。电动车型(纯电+混动+插混)已占欧盟总销量的62.2%。

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2.8%。

插混车型增速尤为亮眼——同比增长54.5%。

这股电动化浪潮。托起了所有参与者。

但中国品牌尤为突出。

除了比亚迪。上汽集团(MG品牌所有者)8月销量也强劲增长59.4%。

使其今年迄今的市场份额达到1.9%。位列该地区畅销榜第十位。

中国品牌集团军。正在欧洲形成合力。

欧洲传统车企呢?

表现平稳。

大众汽车和雷诺的销量同比分别增长4.8%和7.8%。

欧洲车市格局生变 中国力量崛起 比亚迪连续两月碾压特斯拉-有驾

Stellantis集团实现了2.2%的增长。

这是其自2024年2月以来首次恢复销售增长。

它们也在加速转型。

但转身速度。似乎慢了一拍。

比亚迪的崛起。

标志着全球汽车产业权力从欧美向亚洲转移。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营收首次超越特斯拉。

欧洲市场成为关键增长极。

未来?

比亚迪计划年底前在32个欧洲国家开设1000家门店。

并推出官方认证二手车项目。

豪华品牌仰望计划2027年登陆欧洲。

挑战当然存在。

欧盟“最低进口价格”机制可能削弱其价格优势。

特斯拉若推出低价新车型。或引发价格战。

欧洲本土车企也在通过技术联盟加速追赶。

但比亚迪的全产业链优势与生态化布局。

已为其在欧洲市场的长期领跑奠定基础。

*

欧洲的街道。

正悄然改变。

中国汽车。

不再只是追随者。

它们已成为规则的挑战者。

甚至制定者。

这场竞赛。

才刚刚开始。

好戏还在后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