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方天雅,周四晚上八点,车内的空调微凉,听到吊顶风机的嗡声像在催促我赶快开车走。手放在方向盘上,觉得还挺暖,一种刚刚开起来的热度还在。旁边的销售笑着问:你看那个压铸机,9000吨的,是不是吓到你啦?我点点头,心说:这得有多大?要是真买的,那也太夸张了。
刚才翻了下笔记,拍了几张比亚迪新工厂的现场照,宽敞明亮。设备排得井井有条,至少我看似乎都靠自己研发。对比起我以前见过的那些老旧厂房,大多买配件、拼组合的模样,这次感觉比亚迪是真的用心在造车。那些压铸模具,居然自己搞,直接上生产线自制出来,省去了中间环节的成本,也保证了品质。
我猜(这段先按下不表)国产设备不用说,模具的自主研发就很关键了。毕竟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是个偏机械点的事,用工业4.0的思路看,那就像自己温手做菜,比盲目采购的效率要高不少。你得知道哪个钢材配比最合适,模具的耐用度和冷却速度得达到哪个水平。模具自制意味着比亚迪可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出新模快,不至于像之前那样等上一两个月。
这里我有个疑问:是不是比亚迪还会把模具切割成多份?这样同一套模具可以多生产几款车型,节省成本。反正,模具的成本挺高,单个模具几百万起步,但用得久了,分摊到每辆车就少得多。
站在厂区门口,我还注意到那台巨大的压铸机,旁边有个工人说:这台机得用专门工程师盯着,一叫停就等着赶工。我心想:自动化落地到这份上,也就是说,不像以前那样需要大批人手看料、调调料。你能感觉出,整个产业链的自动化在提高,但也意味着那些给工人带来钱景的岗位在转变。
对比起市场上别的国产车,某些品牌的压铸设备还在买现成的,用的也不一定是自己研发的。为何?可能是懒得折腾,或者觉得这机器好用就行。但比亚迪这次,硬气到把设备自主化,证明了企业的技术沉淀。大概也知道,只有自主研发,才能有核心竞争力,否则所有的技术都被卡在标准件环节,核心不在自己手上。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还没详细搞懂比亚迪9000吨到底是象征什么?是技术比肩国际?还是单纯为了人民币标签里的吨位好看?我估算,9000吨这个级别的压铸机,制造成本不用低于几千万人民币,设备维护又是一笔持续油费、润滑油的开销。这么看,投资不小,要真能用几年,算是硬投资了。
再想,车身减轻的好处你懂吧?一减重,能耗就低了——续航也能多点。我试着算了下,大概每吨减重能让续航提升百分之五,按热门纯电SUV的百公里能耗15度电去算,每辆车多跑50公里差不多。可能有点夸张,但大致意思就是说:轻点车体,没有大规模硬装甲,就是节能的关键。
我还记得,有个修理工告诉我:新车除了用料变得轻了,结构也更复杂了,要是出问题,可比以前难修。他还摇头叹气:所以你看,企业研发投入到这个程度,图的就是客户用得安心。是不是有点用料越高级,维修反倒麻烦?说到这我突然想起,去年见过一款车,底盘和焊点跟过去差好多,焊缝细密,看得出工艺在升级。那个时候我还想:是不是国产品牌终于走到这一步?结果,耳边又响起成本控制的声音——这技术的背后,实在不只是坦白说的那点心思。
你说,如果一个企业自己研发到这个程度,还能把工艺控制在所谓合理成本,是不是意味着它在供应链上也更有话语权?比如原材料采购、模具材料的供应,都会更定制化一点。这让我想起,从上游供应商那边,也许比亚迪都在协调一种高效或定制化协议,保证生产像调配一锅料,偏得刚刚好。
等会(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突然觉得:这么大规模的压铸线,能不能算得上自动化水平的顶端?听说一些欧美的巨型厂房,机器能自主检测零件瑕疵,但我估算(随口一算):这台9000吨设备可能每小时产量在几十件到一百多件之间,用料少的话,单次模具成型耗电量应该在几十度左右。比市面上普通压铸机的电耗高点,但是效率提升了不少。有个细节:厂房里那个冷却水管网,密密麻麻,老实说感觉像给大象喝水。
说到技术,我不得不问:你们觉得,真的是自研商品牌的实力比买设备的差吗?我觉得,真正的差别在于,研发投入带来的控制力。比如一套自主设计的模具,经过反复打磨,材料选择都能自己定,故障率低一半——这个半个其实都是估算的样本(估算样本少,不一定准)。
有次我和一位供应链业内的人聊起,他笑着说:你以为国内厂商把模具都自己搞?没那么简单,真正能自己搞的厂商,少得可怜。我就说:那比亚迪是不是在拼命证明,它有这个硬实力?他说:如果我没猜错,背后其实在压缩采购时间,也在追求品质控制。你知道,现在很多零件都是定制的,每一个细节都跟设计、工艺关联不大,倒是模具定制性最强。
(这段先按下不表)而且我觉得,模具自制还能让产品更贴合实际生产中的微调。比如开模之后,遇到个小问题,直接加料、改参数,不用等待供应商端。我们对自己车的改造能力怎么看`?是不是都盯着那辆巨大的压铸机在暗暗点头。
我在这儿还要补一句,我搞不懂,为啥有的车企还在用买现成模具——是不是觉得这样就省事,又不差?但一回头看看比亚迪,是真的硬碰硬在扎根。就像他们测试车辆的流程,从设计到量产,极度追求自己掌控,这点是不是也反映了他们对技术自主的追求?我知道,很多人说:技术还得靠进口。但你掌控了核心技术,你就能在市场上笑到最后。
说到这,我有个忍不住猜测:也许比亚迪的研发,从硬件到软件,都是在推广一种自主可控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不是给整个产业带来一点点反向压力,让别的企业也不得不赶紧补课?自问:其实我也没细想过,这个文化,是不是比技术本身更关键。
车停在枯黄的草坪上,远处的灯光开始闪烁,雨点轻叩在车顶,噼啪作响。是不是所有这些,用心自研出来的硬件,都藏着一种无声的坚持呢?也许,这就是国产技术逐步脱颖而出的痕迹之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