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民围观电车主,看懂车企、基建和监管的鸡贼博弈

每逢佳节倍堵车,互联网上保留的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围观新能源车主公开处刑。

段子手们倾巢出动,什么“电动爹变移动冰柜”、“开空调前要先拜宁德时代”,一时间,绿牌车仿佛成了工业废品,车主们都成了花钱买罪受的显眼包。

燃油车主们刷着手机,嘴角疯狂上扬,优越感堪比盘了三天三夜的包浆核桃。

但很少有人想过一个扎心的问题:这场全民狂欢的背后,到底是谁在鸡贼,谁在买单?

你以为这只是个技术问题,实际上,这是一道关于人性、商业和社会运行法则的初中数学题,只是大部分人都懒得算。

从全民围观电车主,看懂车企、基建和监管的鸡贼博弈-有驾

1

咱们先把账算明白。

新能源车主在高速上不敢开空调,真不是因为抠门,或者天生体格练过铁人三项。

是因为在堵车的极端场景下,续航这玩意儿,就跟渣男的承诺一样,一戳就破。

一辆普通的60度电家用车,平时开个空调制热,一小时大概消耗2-3度电,看着不多,对吧?

但在堵车时,情况就魔幻了。车子走走停停,电机反复高功率启动,这是第一层电耗;车外天寒地冻,电池热管理系统要拼命给电池保温,防止它“冻傻”,这是第二层电耗;再加上你车里听的歌、开的灯,都是耗电的刺客。

几巴掌扇下来,实际电耗轻松翻倍。

更恐怖的不是消耗,而是补给。

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在节假日就是薛定谔的猫,你永远不知道它是在等人,还是在等魂。国庆单日充电量暴增4倍,排队4小时充电1小时是家常便饭。

深圳一位老哥,8小时的路愣是开成了16小时马拉松,中间连厕所都不敢去,生怕被人插了队。

这是什么概念?

你买车的时候,车企宣传的续航600公里,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体检报告,看起来各项指标完美无瑕。但一上高速堵车,肝上的阴影就藏不住了,实际能跑300公里都得感谢菩萨保佑。

这不是简单的续航焦虑,这是把车主扔进了一个大型社会实验现场,赌注是你的时间和心态。

从全民围观电车主,看懂车企、基建和监管的鸡贼博弈-有驾

你以为你在开车,其实是在玩一场关于电量和膀胱容量的极限生存游戏。

2

最有意思的是燃油车的处境。

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堵车时燃油车就是爷。

其实不然,一辆1.5L排量的车,怠速开空调一小时也要烧掉1.5升油,一箱60升的油,理论上也就撑40个小时。

听起来也很危险对不对?

但为什么从来没人嘲讽燃油车主“不敢开空调”?

答案就藏在两个字里:确定性。

首先,加油只需要三分钟,三分钟后你又是一条好汉。而充电,最快也得半小时,还得是没人和你抢的情况下。

其次,加油站的密度和覆盖率,吊打现阶段的充电桩。你几乎不用担心找不到加油站,但你真的会担心下一个服务区有没有充电桩,或者桩是不是坏的。

这种补能效率的巨大差异,给燃油车主带来了一种电车车主最稀缺的东西:安全感。

人家心里有底,所以堵车的时候可以安心刷手机骂电车。而电车车主,看着一点点往下掉的电量,感觉就像大众情绪的心电图,大部分时间在划水,现在马上要进ICU抢救了。

所以你看,问题的核心根本不是“耗不耗”,而是“补不补”得上。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骚的操作。

你以为这就完了?魔幻的还在后头。

很多服务区,为了“安全”或者管理方便,压根就不让电车进,或者把充电桩划在犄角旮旯,甚至还有燃油车把充电车位当自家客厅的。

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这是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在这场高速堵车的商战里,比的不是谁的车贵,是谁的补能方式更符合原始社会的丛林法则。

显然,烧油的那个,暂时还是食物链顶端。

3

当所有人都在指责车主“买车前不带脑子”的时候,我们不妨用【半佛财经分析框架】来扒一下各方的利益得失。

车主(用户): 纯纯的受害者。他们被车企的“理想工况”续航忽悠上了车,却被基建的“现实骨感”堵在了路上。他们付了钱,却没买到承诺的便利和体验,反而成了全民笑料。

车企(公司): 鸡贼的代表。他们在宣传时,疯狂鼓吹加速、智能、续航长,闭口不谈极端天气和堵车场景下的能耗。这是一种典型的“优势宣传,劣势沉默”。卖车的时候你是上帝,售后堵在路上的时候你就是上帝也救不了的羔羊。这种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差收割,一种典型的【瞎积薄发】,赌的就是你不会在节假日开长途。

基建方(平台): 反应迟钝的巨兽。高速服务区、充电桩企业,他们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新能源车的增长速度。节假日的需求是可预测的,但他们要么没能力,要么没动力去提前布局。毕竟,一年就那么几个高峰,为了这几天去大规模投入,平时闲置怎么办?成本谁来担?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最后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监管(裁判): 宏观上鼓励新能源,但微观上缺乏统一和强制的标准。比如充电桩的通用性、服务区充电位的管理、车企续航的标注标准等等,都存在巨大的模糊空间。这就给了车企和基建方“秀操作”的机会。

看明白没?

高速上的空调困局,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瓶颈。

这是一个由车企的鸡贼营销、基建的短视滞后、监管的模糊地带共同构建的完美风暴,而车主,就是那个被卷到风暴中心的可怜蛋。

怪他们矫情?

短句三连来了。

这合理吗?这公平吗?这说得过去吗?

怪他们,就像怪病人为什么要去挤兑医院,而不是反思医院的床位为什么常年不够用。

纯属揣着明白装糊涂。

4

那么,破局之路在哪?

指望技术瞬间突破,比如固态电池一夜普及,那跟指望国足进世界杯差不多,短期内不现实。

蔚来的换电,小鹏的移动充电,都是在当前环境下努力寻找最优解的【快种快收】模式,值得鼓励,但覆盖面依然有限。

真正的解决方案,其实藏在那些不性感的细节里。

一是监管必须下场,用强制标准统一续航测试方法,必须包含冬季和拥堵工况,谁再玩虚标就往死里罚。让车企的“体检报告”和用户的实际体验对齐。

从全民围观电车主,看懂车企、基建和监管的鸡贼博弈-有驾

二是基建必须加速,而且要智能化。利用大数据预测流量高峰,提前部署移动充电车,或者在服务区实行更高效的充电管理策略,而不是让车主们用最原始的方式“人肉排队”。

三是车主们也得调整心态。认清现实,长途出行前做好规划,把续航预期打个七折,别拿自己的时间和假期去赌厂家的良心。

说白了,嘲笑在高速上不敢开空调的新能源车主,是最低级的自嗨。

这背后暴露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生态从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到基础设施配套的全方位脱节。

从全民围观电车主,看懂车企、基建和监管的鸡贼博弈-有驾

下次在高速上,看到旁边那辆绿牌车里一家人汗流浃背,别急着发朋友圈嘲笑。

多一分理解吧。

他们不是在省那几度电,他们是在对抗一个写满了bug的系统。

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另一个系统里的“bug”承受者。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