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一家公司的利润,超过所有中国车企的利润之和。”
最近,这句话几乎成了汽车圈的“流量密码”,在各类财经讨论中被反复引用。
说这句话的人,不乏我们尊敬的专家学者,其背后的善意提醒,我们也都清晰地接收到了:
第一,警示在新能源赛道上高歌猛进的中国车企,切勿“自嗨”,要正视与世界顶级水平在“盈利能力”上的巨大差距;
第二,批判行业内部惨烈的价格战,呼吁企业放弃“内卷”,回归价值创造。
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
但,作为商业顾问,我们必须对这个论断本身,提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基于时间截面的财务数据,真的能作为衡量未来产业竞争力的标准吗?
我的答案是:不能。
以当下的利润作为衡量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标尺,无异于在驾驶时,只看后视镜。它是一种静态的、片面的、甚至具有战略误导性的评估方式。
在进行任何战略分析之前,我们必须对核心指标进行审慎的辨析。
首先,利润,本质上是一个“滞后性指标”。它反映的是一家企业过去战略布局在当下的财务兑现,是昨日之“因”结出的今日之“果”。
丰田在2024财年(截至2024年3月)确实创下了4.94万亿日元(约合319亿美元)的净利神话,这是它过去数十年卓越经营的最好证明。
但我们再看丰田官方对2025财年的业绩指引:净利润预计将大幅下滑27.8%。
这种剧烈的反差,并非企业衰退的信号。恰恰相反,它预示着丰田计划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性再投资,以追赶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落后。这本身,就是对现有“燃油车+混合动力”这一利润引擎已达顶峰的默认。
用利润来评估未来,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恐怕第一个不同意。
在亚马逊长达二十年的亏损和微利经营中,他用“自由现金流”这个概念,成功地说服了华尔街。其核心逻辑是:我们不是不赚钱,而是将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毫不犹豫地再投资于构建未来更深的护城河。
这正是当下中国新能源车企正在做的事情。
要真正看清汽车产业的未来,我们需要从单一的利润维度中跳脱出来,进入一个更全面、更动态的四维分析框架。这四个维度,是正在发生的、决定未来汽车产业格局的四场“革命”。
第一,动力总成革命:丰田当下的高利润,主要来源于其混合动力技术在全球(尤其是在北美市场)的巨大成功。
然而,产业的终局方向,正不可逆转地滑向纯电驱动。在这场革命的“下半场”,关键的技术变量是固态电池。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乃至丰田自身,都已发布了未来3-5年内实现量产的明确时间表。一旦固态电池技术成熟,纯电汽车的竞争力将再次跃升一个台阶。
第二,智能革命:这可能是对汽车产业价值链颠覆最彻底的一场革命。
未来的汽车,其价值核心将从传统的“三大件”,转向“新三件”——芯片、操作系统和智能驾驶。在这一维度,全球的领跑者是特斯拉和以华为、小鹏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
汽车的利润,将越来越多地来自于软件订阅、数据服务和应用生态,而非硬件本身。丰田在这一领域,作为一个追赶者,其传统的硬件利润优势,将在未来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三,制造革命:丰田是传统“精益生产”模式的集大成者。然而,特斯拉正在通过其“一体化压铸”技术和“Unboxed Process”(无箱体流程)等创新,试图从根本上重构汽车的制造方式,目标是将生产成本降低50%。
当曾经的行业老师,开始放下身段去学习挑战者的新范式时,这本身就说明了游戏规则正在改变。
第四,商业模式革命:以特斯拉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为代表的构想,正在探索一个汽车不再是“私有财产”,而是“共享运力”的未来。此外,V2G(车辆到电网)、电池的梯次利用与回收、车内应用生态等,都在催生全新的、足以颠覆现有利润结构的商业模式。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中国车企当前“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这并非源于能力的孱弱,而恰恰是由于产业能力的“过度强大”。
中国拥有全球最成熟、最高效的电动汽车供应链体系,这极大地降低了造车的门槛,但也因此导致了数百个品牌同场竞技的“军阀混战”局面。
当前阶段,是中国汽车产业一场残酷的、必然的“供给侧出清”。企业将利润投入到研发和价格竞争中,不是为了当下的盈利,而是为了赢得一张能够活到“决赛圈”的门-票。
这并非产业的失败,而是一场残酷的“资格赛”。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多数车企都将被淘汰。而最终存活下来的少数几家企业,将凭借规模效应和技术壁垒,获得强大的定价权和丰厚的利润,并以一个整体的、碾压式的竞争力,去参与全球市场的角逐。
承认丰田当下的盈利能力,是对其过去卓越经营的尊重。但若因此断言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竞争力不足,则是犯了用“昨天的标准”,去衡量“今天的选手”,来预测“明天的比赛”的战略性错误。
汽车产业的马拉松,赛程刚刚过半,真正的决胜,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