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换车去装ETC,愣是碰了一鼻子灰。跑遍附近几家大银行,柜员都摆手说没设备

最近换车去装ETC,愣是碰了一鼻子灰。跑遍附近几家大银行,柜员都摆手说“没设备了”,最后只能通过小程序自助申请。本以为能省心,结果光是邮寄费就掏了20块,还得赌一把60天内消费一笔才能免单。这事儿让我纳了闷:前几年银行抢着送设备、塞米面油的ETC,咋突然成了“烫手山芋”?

说白了,这事儿背后藏着三组矛盾:车主的麻烦、银行的算计、政策的变数。

最近换车去装ETC,愣是碰了一鼻子灰。跑遍附近几家大银行,柜员都摆手说没设备-有驾

先说车主的麻烦。ETC安装看着简单,实际槽点多到让人头疼。有车主吐槽设备像“狗皮膏药”,贴一次挡风玻璃,换车就得拆——拆装三次直接报废。更扎心的是,节假日收费站ETC车道识别慢如蜗牛,人工通道反而畅通无阻。湖南高速去年国庆做过实测,ETC车道平均通行耗时比人工多47秒,堵车时排队两公里的队伍,人工通道半小时能过完,ETC车道得磨叽一小时。有回我赶高铁,ETC刷了三次都没反应,眼瞅着列车鸣笛进站,最后只能掉头走人工,差点误了车。

再看银行的算计。银行曾是ETC推广的“急先锋”,现在连四大行都开始“断供”。某银行内部人士跟我唠过实话:“一台设备成本80块,服务费不到10块,卖100台才赚200,还不够人工费。”更致命的是,ETC用户活跃度低得可怜——全国2.7亿用户里,60%的设备成了摆设。我有个朋友三年前办的ETC,除了过年回家用两次,平时连钱包都懒得掏,设备在挡风玻璃上吃灰。银行一看这赔本买卖,自然拍拍屁股走人。

还有替代方案的冲击。车牌付、无感支付这些新玩法正在抢ETC的饭碗。比如车牌付无需装设备,扣费直接从绑定的银行卡走,还能避免蹭卡纠纷。浙江高速试点车牌付后,ETC车道使用率直接跌了30%。更狠的是,部分城市停车场已支持ETC扣费,但车主们发现:“停车场识别率比收费站还低,经常扣错钱。”我一同事在商场停车场就被坑过,明明只停了两小时,ETC扣了三次钱,找客服申诉跑了三趟才解决。

那ETC还能翻身吗?说到底得解决两个命门:让用户省心、让银行赚钱。

最近换车去装ETC,愣是碰了一鼻子灰。跑遍附近几家大银行,柜员都摆手说没设备-有驾

技术升级迫在眉睫。广东去年试点“双模ETC”,同时支持微波和视频识别,识别速度提升到0.1秒。但问题来了:升级设备谁来买单?车主不愿掏钱,银行更不可能。我一老司机说得实在:“设备用着不顺手,谁愿意为了个‘可能更快’的功能多花钱?”

场景拓展才有出路。江西把ETC装到加油站,加油直接扣费;湖北试点ETC停车场,夜间停车费打五折。这些骚操作让ETC从“高速专属”变成“生活神器”。不过想普及,还得打通数据壁垒——现在跨省ETC扣费还可能延迟两天,我上周从长沙回武汉,过路费到周三才到账,中间还收到两条“扣费异常”短信,闹得人心慌。

政策也该出手救场了。交通运输部最近放出风声,要给ETC设备延长质保期,还计划推出“设备以旧换新”补贴。但车主们更关心:能不能学学手机话费,欠费不停用?现在ETC欠费直接锁设备,简直比催命符还狠。我一邻居上个月忘充钱,设备锁了半个月,高速没法上,只能绕路走国道,多花了八十多块油钱。

作为跑了十年高速的老司机,我总结三条经验:别信银行“免费送”,现在装ETC要交100-200元保证金,注销时还得交违约金,不如走小程序渠道,虽然没赠品但没套路;选设备要看清芯片,优先选华为、金溢这些大厂的,杂牌货在低温下容易失灵,去年冬天我表弟在东北跑运输,杂牌ETC冻得罢工,耽误了好几趟货;定期检查扣费记录,ETC乱扣费不是段子,我一朋友收到短信说“扣费128元”,查了半天发现是误扣了三次停车费,申诉流程比考科目二还复杂,折腾了半个月才把钱要回来。

最近换车去装ETC,愣是碰了一鼻子灰。跑遍附近几家大银行,柜员都摆手说没设备-有驾

ETC的冷暖,照见的是技术与需求的错位。当银行忙着算账、车主忙着吐槽时,或许该有人站出来问一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通行方式?是更智能的设备,还是更真诚的服务?

“技术没有温度,服务没有诚意,再好的工具也会变成鸡肋。”

数据参考自交通运输部2024年ETC用户服务报告、某国有银行内部调研资料及浙江、广东高速试点公开数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