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先进”的插混干不掉“简单”的增程?答案很残酷

为什么“先进”的插混干不掉“简单”的增程?答案很残酷-有驾

君陪发小选车,他预算 30 万,家里能充电,偶尔还要跑跨省长途。

我们前后试了比亚迪汉 DM-i、理想 L7、问界 M9 三款车,发小最后拍板订了理想 L7,理由特实在:“插混的参数看得人眼花缭乱,可我开着总觉得不得劲,增程就不一样,踩油门的感觉、车内的安静度,跟纯电车没差,跑长途也不用琢磨充电的事”。

这事让君琢磨了好几天,按理说插混技术复杂,能油能电还能协同驱动,被不少业内人士夸 “先进”,可为啥在市场上就是干不过结构看似 “简单” 的增程?

查了乘联会 2024 年的销量数据才发现,增程车型全年卖了 118 万台,增速超过 100%,插混,虽然也在增长,但增速明显慢了一截,尤其是 25 万以上的中高端市场,增程的优势明显。

后来君跟几个汽车行业的朋友聊了聊,又对比了不同城市的用车场景,才算搞明白,这背后根本不是技术先进与否的问题,而是 用户需求、车企战略和能源生态三方博弈后的结果,答案说起来挺残酷...技术再牛,没踩中用户的核心痛点,也只能沦为 “纸上谈兵”。

用户决策变了:没人愿意为 “先进参数” 妥协日常体验

很多人觉得买新能源车得看技术参数,电机功率、电池容量、混动模式数量,参数越漂亮车就越好,可实际用车下来才发现,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这些。

君做了个小调查,问了身边 15 个买了增程或插混的朋友,有 12 个人说 “买车最看重开着顺不顺、省不省心”,只有 3 个人能说清自己车的混动模式原理。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用户要的不是 “技术有多先进”,而是 “用着有多舒服”。

增程车刚好踩中了这个点,它的核心逻辑特别简单:发动机只负责发电,不直接驱动车轮,车轮永远靠电机带动。

这种结构带来的好处很直观,开起来跟纯电车没区别,加速线性、没有换挡顿挫,车内噪音也小。

就拿深蓝 L07 来说,它的增程器运行时,车内几乎听不到噪音,加上双层隔音玻璃和 12 个隔音声学包,跑高速时的静谧性堪比豪华车。

插混就不一样了,它的发动机既要发电又要驱动车轮,还得在油电两种模式间切换,技术确实复杂,但体验上容易出问题。

有个开比亚迪汉 DM-p 的朋友跟君吐槽,“电量充足的时候还好,一旦电量低于 20%,发动机介入时会有明显的震动,高速换挡时偶尔还会顿挫种高级感一下就没了”。

关键的是续航焦虑的解决方式,增程车普遍配了大容量电池,深蓝 L07 的纯电续航能到 300 公里,理想 L7 也有 210 公里,对于每天通勤 50 公里以内的用户来说,一周充一次电完全够用;

就算跑长途,发动机发电续航无上限,不用规划充电桩,也不用担心里程不够。

插混的纯电续航大多在 100 公里左右,实际使用时扣除保电区间,能用到的也就 50-70 公里,每天通勤往返的话,可能两三天就得充一次电,要是忘了充电,只能靠发动机驱动,油耗还不低。

有朋友算过一笔账,他的插混车亏电状态下跑高速,油耗能到 7 升多,比深蓝 L07 3.94 升的馈电油耗高了快一倍。

说白了,用户买车是为了方便自己,不是为了研究技术。

增程车把 “纯电体验”“无续航焦虑” 这两个核心需求做到了极致,而插混的 “先进技术”,反而让体验变得复杂,自然很难打动用户。

为什么“先进”的插混干不掉“简单”的增程?答案很残酷-有驾

车企战略差异:增程是 “精准切入”,插混是 “转型包袱”

增程和插混的竞争,本质上也是两种车企战略的碰撞,这种战略差异,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两者的市场表现。

增程的玩家大多是造车新势力,比如理想、问界,还有后来发力的深蓝汽车。

这些车企没有传统燃油车的技术积累,既没有成熟的发动机生产线,也没有变速箱技术储备,要是一开始就做插混,难度太大,投入也高。

增程技术刚好给了它们一个突破口,结构简单、研发周期短、成本相对较低,不用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上花太多心思,可以把资源集中在用户能直接感受到的地方,比如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内空间这些。

就像深蓝 L07,不仅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 ADS SE,还有 15.6 英寸向日葵中控屏、前排双零重力座椅,这些配置在同价位的插混车上很难见到。

传统车企就不一样了,它们做插混多是为了完成新能源转型。

这些车企有几十年的燃油车生产经验,发动机、变速箱的技术沉淀很深,做插混可以沿用部分燃油车的技术资产,降低转型成本。

但这种 “优势”,反而成了一种包袱。

传统车企做插混时,总想着兼顾燃油车用户的使用习惯,保留了大量发动机直驱的场景,导致插混的技术路线越来越复杂。

比如有的插混车有纯电、串联、并联、发动机直驱等多种模式,看似能适应各种工况,可实际使用中,模式切换的逻辑复杂,用户根本搞不懂什么时候该用哪种模式,反而影响了体验。

重要的是,传统车企的思维还停留在 “技术驱动” 上,觉得技术越复杂、功能越多,产品就越好,却忽略了用户的实际需求。

而新势力车企是 “用户驱动”,先搞清楚用户想要什么,再用最简单的技术满足这些需求,这种思维差异,反映在产品上,就是增程车懂用户,插混车懂技术。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增程车的研发成本低,能在同价位下提供丰富的配置。

相同预算,增程车能给到大的电池、高级的智能驾驶系统、舒适的座椅,而插混车因为要分摊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研发成本,配置上难免会缩水。

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钱能买到好的配置和体验,自然会选增程。

为什么“先进”的插混干不掉“简单”的增程?答案很残酷-有驾

能源生态适配:增程符合当下的充电现状

新能源车的普及,离不开充电设施的支持,而当前的充电生态,其实适配增程车的使用场景。

虽然我国的充电桩数量越来越多,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充电桩总量已经超过 300 万个,但充电桩的分布很不均衡。

一线城市的充电桩覆盖率高,可二三线城市、县城还有农村地区,充电桩数量很少,甚至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充电桩。

对于这些充电不方便的用户来说,增程车几乎是完美选择,平时可以纯电通勤,省钱又环保;跑长途或者找不到充电桩时,加一箱油就能走,完全不用为充电发愁。

有个老家在县城的朋友说,他买增程车就是因为老家没有充电桩,要是买插混,亏电状态下开着又费油又不舒服,增程车就没这问题。

就算是在充电方便的一线城市,增程车也有优势。

很多小区的充电桩安装条件有限,要么是车位不固定,要么是物业不让装,就算能装,充电也要花时间。

增程车的大电池续航能满足一周的通勤需求,一周充一次电就够了,大大减少了充电的频率,比插混车两三天充一次电方便多了。

插混车虽然也能加油,但它的设计初衷偏向 “短途用电、长途用油”,可实际使用中,因为纯电续航短,用户不得不频繁充电,要是充电不方便,只能一直用发动机驱动,这时候插混的优势就完全发挥不出来,反而不如增程车省心。

还有补能效率的问题,增程车大多支持快充,比如深蓝 L07 标配 3C 超充技术,充电十分钟就能续航超百公里,就算偶尔忘了充电,在服务区快充一会儿就能继续赶路。

而很多插混车的快充功率不高,充电速度慢,补能体验远不如增程车。

能源生态的完善需要时间,在充电桩还没完全普及、补能效率还没大幅提升的当下,增程车这种 “可油可电” 的模式,刚好解决了用户的补能焦虑,而插混车因为纯电续航短、补能体验一般,很难适应这种现状。

为什么“先进”的插混干不掉“简单”的增程?答案很残酷-有驾

不是插混不先进,而是没踩中时代节奏

说了这么多,不是说插混技术不好,相反,插混的技术复杂度、工况适应性确实比增程强。

比如比亚迪最新的 DM 5.0 技术,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 46%,油耗表现也不错;

长城的 Hi4 智能四驱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也很出色。

可插混的问题在于,它的 “先进” 没有踩中当下的时代节奏。

现在的用户买新能源车,追求的是 “纯电体验”“无焦虑”,增程车用最简单的技术实现了这两个需求,而插混的 “先进技术”,反而让体验变得复杂,没有击中用户的核心痛点。

就像一百多年前的油电之争,当时的电动车技术比燃油车先进,振动小、没有废气,但因为充电设施不成熟、成本高,最终还是被燃油车淘汰。

现在的插混,就像当年的电动车,技术先进,但不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和能源生态,自然很难干过增程。

未来随着充电桩的普及、电池技术的进步,纯电车的续航和补能问题会逐渐解决,到时候增程和插混可能都会成为过渡产品。

但在当下这个阶段,增程车因为懂用户、适配能源生态,成为了市场的赢家。

君觉得,汽车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技术先进与否的竞争,而是谁能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竞争。

增程车的胜利,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产品好不好,不是工程师说了算,而是用户说了算。

就算技术再先进,要是不能让用户用着舒服、用着省心,也只能被市场淘汰。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增程还是插混,其实很简单:如果家里充电方便,偶尔跑长途,追求纯电体验和省心就选增程;如果经常跑高速,充电不方便,看重油耗和工况适应性就选插混。

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而对于车企来说,与其纠结技术是否先进,不如多听听用户的声音,把复杂的技术转化为简单的体验,这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毕竟,用户买的是一辆车,不是一堆技术参数。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