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车展,这场让众多汽车品牌齐聚一堂的盛宴,按理说现场应该是五光十色、锣鼓喧天,谁家都想把自家新车整得高大上点,好在聚光灯下吸一波眼球,把流量变成销量,对吧。
可不知道从哪天起,车展的“戏码”变得越来越离谱。
你说展示新车吧,却总有人蹲守在展馆角落,专门观察那些与新车无关的,甚至乍一看有点滑稽的画面。
这个八月末,成都车展的前夜,有视频曝出,有那么一伙黑衣、黑伞、黑布三件套的“剧组”,大半夜还在场馆里忙活,看似神秘莫测。
走进一看,这一圈人正在排练什么动作——黑布、黑伞一拉,分分钟围成“结界”。
这场景吧,按网友说法,分明不像安保训练,更像是什么间谍大片或现实版“特工小队”在演掩护任务。
可问题在于,这地方不是某电影拍摄地,也不是啥舞台剧后台,而是实实在在的车展主会场。

真想问一句,这到底是准备欢迎四方来宾,还是先搭好防线,随时准备应付“突发状况”?
别跟我说你没看懂,这些黑色掩护道具和层层围堵动作,都指向同一个可能——车企怕极了维权。
什么叫未雨绸缪,什么叫心虚预案,大概就在这里一览无余。
说来也是讽刺,现在新车主维权可不是新鲜事。
这两年,新能源品牌冒的比蘑菇还快,问题也跟着层出不穷:动力掉链子、电池出事、软件崩溃、售后消失、合同陷阱……
这些年,“谁大谁牛,谁闹谁有理”成了某些车展的另一条“暗线”。
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前脚刚演完车主举牌、展台被围;成都这边,直接把“防闹演练”搬到明面上了。
老百姓调侃,现在买车也是“心跳体验”——抽蒙圈选哪家、怕售后难、怕开了两个月怠速灯一直亮、怕出点啥事没人搭理,闹到车展都成常规操作了。
出现这种局面,其实不难理解。
道理谁都懂:出了事儿,如果投诉流程顺畅点,车企要点脸、售后有担当,大部分人根本不会费那大劲、跑那么老远到展台“堵门”。
问题又在哪呢?
你看,黑布黑伞这些防线,说得好听是未雨绸缪,说白了,就是“预谋遮丑”。
怕啥呢?
怕公众看到自己的产品弊病被揭穿,怕同行趁机挖苦,怕舆论场发酵,一夜之间声誉洞穿。
毕竟,现在每个消费者都带着手机,只要现场一闹,分分钟录成视频冲上微博、抖音、朋友圈,品牌形象经得起这盛世流量吗?
于是矛盾就来了。
一边想用红毯展新车抢风头,一边又怕大众看见“后院起火”丢脸——那画面,不就尴尬得比遮标还难受吗?
更有意思的是,车企对维权的态度俨然成了“外防强敌、内防自己人”。
本来车展嘛,展示新技术、推新品、玩创意。
可一到现场,有的企业安保像是在跟自家客户“打游击”,专门紧盯“危险人物”:手里拿着投诉单的、脖子上挂着横幅的、嘴上喊“还我公道”的,逮住就围、架住就挡。
不是想着怎么化解矛盾、补救口碑,全副武装只想着,如何把风头压下去,把事儿遮过去。
多年之前,不少新能源品牌是靠“网络声浪”起家——撕出点动静,反正年轻用户多、传播快。
可没想到,一旦口碑翻车,这些用户成了最会制造舆论的“倒戈派”。
有网友吐槽:现在买车,首选不是配置与价格,而是“出事之后,这家客服能不能认账,领导愿不愿低头”。
甚至都懒得跟品牌过不去:网上一查,哪家维权多,直接跳过。
据了解,今年刚刚出台的新规,已经开始要求企业公开生产数据、质量问题要有通报机制。
官方的风向一旦转冷,车企你再搞“遮羞布”,难道还能挡住监管的眼睛?
你说,这么多智己、小鹏、极氪展示新科技新设计,投资那么多预算到研发,最后却还得抽出人手和精力练怎么堵“维权大军”,不得不说是一大讽刺。
有业内人士感慨,这就像是高考考场前,有监考老师提前彩排怎么揪出来作弊学生。
可是不是更荒唐:假如考题本来“透明”,规则也公平,谁又用得着苦练抓作弊?
“当问题公开,就剩真本事拼了”,这话一点儿没错。
相反,如果一门心思“埋地雷”,光琢磨怎么搞暗号怎么防突袭,最后反而给自己背上了“此地无银”的黑锅。
想一想,以前一出事故车企抢着去遮标,那热搜根本挡不住,无数手快的网友截图、定位、扒背景,品牌信息全网沦陷,结果呢?形象崩盘呗!
有人说,这世道已经倒过来了:技术创新没引发纯粹狂欢,反倒是危机应对成了“年度大戏”。
但说白了,这种遮掩的路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纯粹从算账的角度,临时抱佛脚的安保演练固然能管一时,能挡一回大场面,可真正深层次的信任,根本不是靠一层黑伞挡出来的。
消费者买东西要啥?
无非就是花钱买个明白,出了事能找着人,谁都不想折腾半天进“投诉死循环”。
你花点功夫做几个黑布道具,不如花心思写一套公开标准。
不如在展台专门设立“吐槽窗口”,让用户上门有理有据,品牌现场扛得住,敢于“晾晒家丑”,才算有底气。
更有网友调侃,谁要真是受害者,还怕你设障碍?遮车标、关灯、断信号、抓人、用黑布包起来,全都上,这事反而刺激大家“斗志”。
大浪淘沙,真相迟早都会浮出水面。
这次成都车展的“剧组演练”,很多观察者都觉得是“最后的挣扎”——新规压力、舆情高压、信息透明化,逼着行业转型。
谁还敢低头捂得住?
有的品牌在明处摆庆功酒,有的却在暗地里层层防线,怕到夜里都失眠。
说到底,这些琢磨遮挡的企业,才最该慌:你不是怕麻烦本身,你是怕麻烦被看见。
时代浪潮下,聪明的人早就转向:宁可自揭伤疤,主动化解,把问题晒到阳光下,也别等着舆论本身给你“扒皮现场”。
等真被围堵,品牌再道歉再赔偿,那已是事实俱灭,又有谁买账呢?
打个比方,这事儿像极了烧糊的锅盖——你越怕别人闻到烟味,越使劲把盖儿捂死,结果满屋子都飘烟,连来串门的也一阵咳嗽。
反过来,敢于揭开锅盖,查查是不是锅底太厚、火太急,及时加点水,才不会最后满堂尴尬。
车展应该是炫技的秀场,却渐渐变成危机公关的大舞台。
这让人怎么不感叹:本来可以风光无限,却偏要选择藏头露尾。
再过几年,等那些勇于自省、敢正面应对的品牌趁势崛起,真正“无处遁形”的,恐怕都得淘汰出局。
毕竟市场和消费者的眼睛,可比黑布黑伞更毒辣。
这一次的黑衣人排练,除了给网友提供段子谈资,也算是给坐在办公室遐想未来的车企高管们敲了个警钟吧。
要是车造得扎实,售后跟得上,谁还愿意玩“围堵闹剧”?与其遮三掩四,不如摆正姿态,来点硬货,赢回人心。
要不说一句,真理总归只有一个:自信的人,才敢敞亮地站在镁光灯下。
你怎么看,这种“黑伞遮羞布”的操作,是聪明,还是此地无银?谁才是最后的赢家?欢迎留言,聊聊你身边遇到的“神操作”!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