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90天内640辆电动车燃烧”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很多人看了之后心里都打起了鼓,觉得这电动汽车简直就像一个行走的“火药桶”,开在路上让人提心吊胆。
一时间,关于电动车安全性的讨论铺天盖地,甚至有人断言,用电动车来取代燃油车已经成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笑话。
面对这样的说法,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难免会感到焦虑和困惑:这电动车,到底还能不能买?
在下决定之前,我们不妨先冷静下来,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仔细看一看,或许能得出一个更客观、更理性的答案。
首先,我们得谈谈那个最吓人的数字——“90天640辆”。
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触目惊心,但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不能只看表面。
评价一个东西安不安全,光看事故的总数是不科学的,更关键的是要看它的事故发生率。
这就好比说,一个只有十个人的小作坊,一年里有一个人请了病假,而一个有一千人的大工厂,一年里有五十个人请了病假。
单看数字,五十人肯定比一个人多得多,但算一下比例就知道,小作坊的“病假率”是10%,而大工厂只有5%。
我们能因此说大工厂的健康管理比小作坊差吗?
显然不能。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汽车自燃。
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发布的权威数据,在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火灾事故发生率大约是万分之0.44,也就是说,每一万辆新能源车里,还不到半辆会发生火灾。
那么我们开了几十年的燃油车,情况又如何呢?
数据显示,燃油车的火灾事故发生率大约是万分之0.58。
这么一比较,事实就很清楚了:从概率上讲,电动车发生自燃的可能性,实际上比我们熟悉的燃油车还要低大约24%。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燃油车烧得更多,为什么我们平时在新闻里、短视频里看到的,几乎都是电动车起火的画面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传播现象了。
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是锂电池,一旦发生热失控,燃烧起来非常迅猛,温度可以瞬间攀升到几百甚至上千摄氏度,火势大,浓烟滚滚,而且用水很难一次性扑灭。
这样的场面极具视觉冲击力,很容易在网络上形成病毒式传播,吸引大量的眼球和点击量,媒体自然也乐于报道。
相比之下,燃油车自燃大多是因为线路老化、油路泄漏等原因,火势蔓延相对较慢,场面不那么“壮观”,大家见得多了,也就觉得习以为常,缺乏新闻价值,自然报道得就少了。
这种报道上的选择性偏差,久而久之就在我们脑海里形成了一种“电动车更容易着火”的刻板印象。
更何况,在那640起事故中,有超过八成并非车辆本身质量问题导致的自发燃烧,而是源于严重的交通事故碰撞、车辆长时间被水浸泡,或者车主私自改装、维修不当等人为或外部因素。
如果因为这些特殊情况就否定整个电动车技术,那无异于因为飞机有失事的可能就拒绝乘坐飞机出行一样,显然是片面的。
其次,我们必须看到,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尤其是在安全领域。
很多人对电动车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早期电池技术的不信任。
确实,早些年的一些电动车使用的三元锂电池,虽然能量密度高、续航长,但在极端条件下的热稳定性稍差。
但是,汽车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是惊人的。
现在市场上的主流电动车型,特别是像比亚迪这样的国内领军企业,已经大规模推广使用了磷酸铁锂电池,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刀片电池”。
这种电池的化学性质更加稳定,耐高温性能更好,安全性得到了质的飞跃,即使用钢针进行穿刺实验,也很难使其起火燃烧。
技术的升级,直接将电池自燃的风险降低了好几个量级。
并且,这还远不是终点。
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电池制造商们,正在全力研发更安全、性能更强的下一代电池技术。
比如,充电速度更快、能量密度更高的麒麟电池已经装车,而被誉为电池技术“终极形态”的固态电池,也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实现量产。
固态电池最大的优势,就是用固态电解质取代了目前电池中易燃的液态电解液,从根本上杜绝了燃烧的可能,其目标是将起火概率降至“千万分之一”的水平。
与此同时,国家的安全标准也在不断收紧。
新的国家标准已经明确要求,电池在发生热失控后必须做到“不起火、不爆炸”,并且要为车内人员预留出至少5分钟的宝贵逃生时间。
这些技术上的进步和法规上的强化,都在为电动车的安全性加上一道又一道的“保险锁”。
再者,我们来算一笔经济账,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抛开那些极小概率的安全风险不谈,电动车在日常使用中的经济优势是实实在在的。
如果你家里有条件安装充电桩,利用夜间的低谷电价充电,每公里的花费可能还不到一毛钱。
而一辆同级别的燃油车,按照现在的油价,每公里的燃油成本至少也要六七毛钱。
假设一年行驶两万公里,开上五年,电动车就能比燃油车省下超过五万元的费用。
这省下来的钱,足够你购买好几年最高额度的商业保险,来对冲那微乎其微的自燃风险了。
从更大的层面看,全球向新能源转型已是不可逆转的大势。
欧盟计划在2035年禁售燃油车,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在2024年已经历史性地突破了50%,这意味着市场上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
这庞大的数据背后,是无数普通消费者用自己的钱包做出的选择,证明了电动车的产品力、经济性和环保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
最后,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到底该不该买电动车?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它最终取决于你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用车需求。
你不应该被群体的焦虑所绑架,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比如,你生活在气候温和的南方城市,有固定的停车位可以安装充电桩,每天的通勤距离也不长,那么电动车无疑是一个既省钱又环保的绝佳选择。
但反过来,如果你身处冬季严寒的北方,没有便利的充电条件,还经常需要长途出差或自驾游,那么一辆没有续航焦虑的混动车或者传统的燃油车,可能会让你用起来更安心、更省心。
选择哪种车,就像选择哪种生活方式一样,关键在于“适合”二字。
我们应该做的,是全面地了解信息,理性地看待风险,相信技术的发展,然后结合自己的用车场景、经济预算和心理接受程度,做出一个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决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