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神龙汽车这波人事调整,估计很多关注汽车圈的朋友都已经有所耳闻了。
说实话,这事放在现在的车市环境里还挺有意思的,尤其是三位老将回归,怎么看都像是要打“翻身仗”。
我就从我的角度聊聊这事,咱们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这里面的门道给大家掰开揉碎。
先看这次调整的核心人物,吕海涛。
这哥们算是神龙的“活化石”了,92年大学毕业就扎进了东风体系,神龙汽车成立那年他就进了公司。
你说一个人在一个企业里干了二十多年,经历过企业的兴衰起落,参与过各种大事,能混到现在还被任命为总经理,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分量。
吕海涛做过采购、办公室、品牌、公关、商务、战略规划、外资沟通,几乎把企业里最核心的事情都摸过了。
咱们在外面看一个企业能不能翻身,其实关键就是有没有能把内部各种资源、关系和外部合作都搞定的人。
吕海涛这履历,就是把所有关键节点都串起来的人,他既知道企业内部怎么折腾,也明白外部合资伙伴怎么沟通。
神龙汽车现在是什么问题?
说白了,就是既没有德系、日系的市场号召力,又跟自主品牌在价格和配置上拼不过。
法系车本来在中国就不算主流,神龙汽车这些年又没跟得上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大潮。
你看现在车市,大家都在卷电动化、智能座舱、网联,神龙还跟以前似的慢吞吞地搞传统燃油。
销量下滑是必然的,2025年前三季度才卖了三万多辆,同比还跌了近三成,这要是再不调整,还能剩下啥?
其实东风集团这几年也挺焦虑,合资品牌都压力山大。
你别看丰田、本田、大众这些“大佬”,也都在国内市场遭遇瓶颈,尤其是价格战、自主品牌崛起以后,合资品牌的日子都不是那么好过。
神龙作为东风汽车集团旗下最早搞合资的品牌之一,曾经也辉煌过。
但现在在国内基本上是“边缘化”,不少人都快忘了神龙还在卖车。
所以这次调整,一下子把三位老员工调回来,很明显就是要用熟悉公司的人、对法国那边有经验的人来救场。
吕海涛的长项,其实在于沟通和整合资源。
你看他一直是东风和PSA、斯泰兰蒂斯集团的窗口人物,英语、法语都通,外资合作的经验特别丰富。
像神龙这样跟外方合资企业,很多决策和产品线都要和法国那边谈,不懂合作逻辑、不懂外资企业文化,很多事就卡在沟通上。
吕海涛能胜任这点,是神龙现阶段很需要的。
战略规划、法资沟通、老员工身份,这仨标签加身,基本算是把神龙的命脉抓住了。
再说程军,也是老神龙人,干过技术研发、商品企划、产品规划这块,后来还去东风做过技术中心首席总工程师、襄阳工厂厂长。
程军的经历说明他既懂技术,也懂企业运营管理。
这种人回来做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对于神龙要搞技术升级、产品创新很关键。
神龙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品老化,更新慢,没人买新车。
程军之前带队搞过东风风神、东风纳米的新能源和智能化,经验上来说还是能补神龙的技术短板。
师建兴也是“80后”骨干,在东风体系里混得有声有色,尤其在营销这块下过功夫。
现在神龙品牌影响力弱,市场推广做得不到位,营销策略跟不上。
而师建兴的履历从团委书记、销售公司总经理到东风风神事业部总经理,都是跟市场、品牌推广直接相关的,刚好可以补上神龙在品牌转型和市场拓展上的短板。
所以这次调整,东风的意思很明显:用最熟悉神龙体系、最懂核心业务、又有外资沟通经验的老员工,把企业的管理、技术、营销三大块都补齐。
你说这是不是想要“破釜沉舟”?
而且这三个人都不是外人,都是东风自己培养出来的,既能管住内部,也能跟外部合资方掰手腕。
但是说白了,这事儿调整了人,企业能不能真的翻身,还要看后续怎么做。
现在的汽车市场,已经跟十年前、二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神龙那会儿,合资品牌就是高端、品质有保障,大家买车就认合资。
现在情况变了,自主品牌不仅便宜,还能把智能化、电动化做到极致,外资品牌很难再拿“身份”吃老本了。
你再看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自主品牌,一年销量都能上百万,技术、品牌、服务都跟合资品牌一样卷,甚至超过很多合资品牌。
神龙汽车现在要翻身,单靠调整领导班子还远远不够。
产品、技术、品牌、服务、渠道,这些环节都要有大动作。
比如说要不要推新能源车?
要不要在智能座舱、智驾方面多下点功夫?
要不要在渠道上跟自主品牌一样搞体验营销?
这都得有系统性的战略,要有资源投入,还得有合资方愿意配合。
比如说产品更新迭代,法系车本身在设计上有特点,但过去几年神龙的产品线太老,没什么新鲜感。
现在年轻人买车,讲究个性、智能、网联,就算是十万块的车,也要求有大屏、有高科技。
神龙要是还按老套路做,肯定没人买单。
这时候就得看程军能不能把技术和研发带起来,推出点新东西。
还有营销这块,也是很关键。
过去神龙卖车,广告用得少,渠道布局单一,品牌形象偏老气。
现在消费群体大变样,90后、00后成为主流,他们买车更看重品牌创新和体验。
如果师建兴能把东风风神那些营销和市场打法带过来,“年轻化”一下神龙的品牌形象,多做些创新性的推广,比如和网络、直播平台结合,拉上车主、网红一起造势,或许能重新吸引一波用户。
不过说到底,神龙的难题也是整个合资品牌的难题,现在中国车市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合资品牌高高在上,大家都在挤牙膏,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就是高性价比和新技术。
神龙想要翻身,既要跟外资合作搞好产品升级,也得大胆自我突破,学会和自主品牌“卷”。
比如能不能推更接地气的新能源产品?
能不能在价格上有点诚意?
能不能和东风集团其他品牌联动?
我个人觉得,东风这次让三位老员工回归,是想要借助他们的经验和资源,把神龙的管理、技术、营销都打一遍底,找回合资企业的优势,这确实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尤其吕海涛,能在战略和外资沟通上起到关键作用,程军负责技术升级,师建兴负责市场和品牌,这三块拼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运营链条。
但要说神龙能不能真正复兴,还得看实际动作,不能光靠“老将复出”撑门面。
现在中国车市太卷了,你不跟着时代变,光有资历还不够。
比如电动化、智能化这块,神龙以前一直慢半拍,现在必须加速跟进。
东风自己在新能源领域已经有不少积累,神龙要是能跟东风风神、纳米这些品牌联合开发,推出有亮点的电动车型,或许能重新吸引一波消费者。
还有渠道和服务也很重要。
现在很多自主品牌都在搞“用户运营”,卖的不只是车,更是服务和体验。
如果神龙能像蔚来、小鹏那样搞社群、搞线下体验,用户粘性也能提升。
师建兴做过这块,理论上是有经验的。
最后还得说一句,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要想活得好,必须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不能再用过去的老思路,必须要多听用户反馈,多和一线员工沟通,多学习自主品牌那些灵活、快速的做法。
神龙的三位老将,既有资历也有经验,如果能放下包袱,带着创新和变革的心态去做事,不怕折腾不怕失败,也许真能带来点新气象。
总之,神龙汽车这次人事变动,看起来是一次深度调整,也是一次企业自我救赎的机会。
三名老员工回归,不只是换了领导,更是把企业的关键环节都重新梳理了一遍。
至于效果如何,还要看未来一两年神龙在产品、技术、营销上的具体动作。
中国汽车市场变化太快,机会和挑战并存,谁能抓住趋势谁就能活下来。
希望神龙这次真的能“老树发新芽”,把企业带上新的台阶,不然就只能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背景板”了。
神龙的复兴之路,才刚刚开始,后面怎么走,大家拭目以待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