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有意思的事儿,估计不少关注车的朋友都听说了。
这事儿的主角,一边是咱们国内现在热度最高的新能源车企之一,小米汽车;另一边呢,是传统车企里的老大哥,一汽丰田。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听起来有点专业又有点玄乎的词儿——“轮轴比”。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事儿从头到尾捋一捋,看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门道。
这事儿得从小米SU7那场轰动全国的发布会说起。
雷军在台上,激情澎湃地介绍着自家的第一款车。
为了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SU7的设计有多么出色,他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轮轴比”。
按照雷总的解释,这个“轮轴比”就是看一辆车的前轮和后轮之间,能塞下几个轮胎。
他说,小米SU7不多不少,正好是3倍轮轴比,也就是前后轮之间能整整齐齐地放下3个轮胎。
雷总还强调,这可不是随便画的一条线,这是经过反复推敲得出的黄金比例,是向那些百年豪华汽车品牌的设计精髓致敬。
有了这个比例,车身就显得特别修长、运动,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感。
而且,车头长不光是为了好看,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正面碰撞的时候,能有长达659毫米的吸能空间,安全感满满。
当时大家听着,都觉得挺新鲜,也挺有道理,觉得小米确实是在用心做设计。
可就在大家伙儿还沉浸在小米创造的这个“设计美学新标准”里的时候,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企划部部长赵东,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公开发话了。
他没有绕弯子,直接就点名了小米,说小米汽车宣传的这个“轮轴比”算法,好像有点问题。
他这一说,立刻就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赵东的观点很直接,他说,咱们来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按照小米官方PPT上画的那个图,前后轮之间确实是放了3个轮胎。
但是,在汽车工程上,咱们通常说的“轴距”,是指从前轮的中心点到后轮的中心点的距离。
那么,这段距离到底等于几个轮胎的直径呢?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把轮胎看作是一个单位,从前轮中心开始算,到后轮中心结束,这个总长度实际上包含了中间那3个轮胎的直径,再加上前后轮各自半径所占的距离,合起来正好是4个轮胎的直径。
所以,如果真要算一个“轮轴比”,也就是用轴距除以轮胎直径,那结果应该是4,而不是3。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瞎说,赵东还特意表示,他找了专门搞车身设计的同学去核实,确认了这个算法。
他还补充说,所谓的“轮轴比”这个词,本身就不是汽车行业的专业术语,是雷军提出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他还顺带调侃了一下,说自从小米喊出这个“3倍轮轴比”之后,市场上不少车企也跟着学,纷纷宣传自己的车也是3倍轮轴比,这简直就是“抄作业连错误答案都一起抄了”。
他甚至很直白地讲,在咱们常见的乘用车里,真要是3倍轮轴比,那车子看起来就跟拖拉机差不多了,轮子特别大,车身特别短,根本不可能是现在这种流畅的造型。
这一下,网上可就炸开锅了,大家说什么的都有,主要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比较理性的网友,他们觉得丰田高管说的有道理。
买车是件大事,汽车宣传就应该严谨、科学,不能为了营销效果就自己发明概念,还把数字给算错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问题,它关系到一家企业的诚信。
如果在一个可以公开验证的数据上都这么随意,那消费者怎么能完全相信你在其他看不见的地方,比如电池安全、车身用料上,也是实事求是的呢?
他们希望所有的车企,在做宣传的时候都能更专业一点,别把消费者当外行糊弄。
另一派呢,主要是小米的粉丝和一些觉得没必要那么较真的人。
他们认为,丰田高管这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轮轴比”本来就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它就是雷军为了让普通人能听懂,创造出来的一个形象化的说法,一个比喻而已。
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小米SU7的车身比例很协调、很漂亮。
这就好比我们夸一个人身材好,说她是“九头身美女”,难道还真有人拿尺子去量一下,然后指责说“不对,你只有8.8个头的身高,你在撒谎”吗?
大家关注的应该是小米SU7这辆车本身好不好开、好不好看、性价比高不高,而不是去钻一个宣传口号的牛角尖。
其实,这件事反映出的,是当前汽车市场里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新旧两种造车理念和营销方式的碰撞。
我们必须承认,小米的营销能力确实是顶级的。
他们非常懂得如何抓住用户的心理,能把一个原本很专业、很枯燥的设计参数,包装成一个简单、易懂、还特别有记忆点的概念。
这种“用户思维”和“互联网打法”,是很多传统车企需要学习的。
它拉近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让一个工业产品变得有温度、有话题性。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为中国新势力车企的这种创新和活力感到骄傲。
但是,另一方面,汽车毕竟是一个关系到生命安全的精密工业品。
它的每一个设计、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有着严谨的科学和工程逻辑作为支撑。
赵东的质疑,虽然听起来有点“不给面子”,但他所代表的,正是传统汽车工业百年来所积累和沉淀下来的那种对技术、对标准的敬畏之心。
这种“较真”的精神,不是为了抬杠,而是为了确保产品的可靠和安全。
所以,创新和严谨,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应该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这场关于“3”还是“4”的讨论,表面上看是一道数学题,但深层次里,它其实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必然会遇到的一个课题。
我们的自主品牌,特别是新势力们,在营销创意、用户体验这些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但要想真正成为全球市场都认可和尊敬的强大品牌,光会讲故事是不够的,我们的技术底蕴、我们的工程能力、我们的严谨态度,也必须同样强大。
我们可以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沟通,但前提是,我们传递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准确的。
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品牌自身长远发展的负责。
这不仅仅是一场公关风波,更是一次有价值的行业思考,提醒着所有从业者,在奔跑的同时,也要时常检查一下自己的鞋带,确保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