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在东南亚火了?真有这么神?
最近在网上冲浪,总能看到“电车出海,国货当自强”这类口号,听起来特别提气。
但凡多刷两篇新闻,大家十有八九都能背下来,“今年全球电动车销量1700多万,中国产的就占了六成多,印尼卖的电动汽车93%来自中国人家”,还有泰国市场上,“五菱缤果,半年能卖出三万多辆”。
一边数据狂飙,一边朋友圈里都在开唱:“东南亚汽车市场,已经成了中国电车的天下。”
哎,真要是这么简单,我们这些写评论的,不就转行去卖车了?
但真相,哪会这么无脑直接?
表面风光背后的难题,可一点儿都不比闯地铁晚高峰容易。
先来想想,为什么东南亚买中国电动车的数据那么好看?
这事背后,跟泰国、印尼这些国家的政策引导、经济结构、人口红利啥的都分不开。
东南亚可不是北上广深切换版,他们那边人均收入没有多高,城市路也不像北京二环堵得头秃,买车更多是从性价比出发。
而咱中国车企,向来以“卷价格、卷配置、狂堆性价比”见长,这就像给这些市场量身订做了一副外套。
什么A0级、A00级电动车,电池能跑150公里就行,外观大大方方,又基本不要啥豪华配置——这玩意又省钱又能遮风挡雨,你说普通人谁不爱?
更何况,打工人图便宜是天性,车市也是这样。
所以中国车火起来,有点像爆米花进微波炉,“噼里啪啦”一阵爆。
不过,大家也别觉得外行看热闹,内行就真的很乐观了。
数据猛涨归猛涨,电车霸榜没错,但每一辆卖出去的车后面,都还有不少没被说破的小九九。
有个梗说得好:“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做生意哪有不讲信用的?
要想成为市场的真正“老大哥”,光靠销量猛冲,远远不够。
讲到品牌这活,谁在东南亚能当大哥?
那还是日本车,尤其是丰田。
别看丰田这个名字有点“古早”,但1963年就跑到泰国建厂了,到现在,光泰国这一个市场,丰田每年能卖二十八万多辆车,市场份额接近一半。
这还不算,他们售后系统、供应链那可是铁打的江山。
当地人看日系车,就跟国人滴滴呼叫老司机一样,耐用、省心、配置扎实、二手不掉价,这种长年积攒下来的信任感,几句营销语录、几项补贴,是砸不出来的。
哪怕现在中国车企正在狂刷“黑科技”“低价高配”这些大杀器,可问泰国大妈愿不愿意买?
九成还是皱眉,第一怕“这玩意能用十年吗”?
国内论坛也发,国外一些地方还吐槽“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容易生锈”,这种风声,哪怕不完全客观,传起来也比“国产骄傲”更快一百倍。
这事儿急不来。
想要人家真正心动、心安、心甘情愿去买,多少得花个五年十年一点点积累、口碑慢慢磨。
就像憋大招,不能光靠一次闪现。
说远一点,除了品牌信任,还有买车时候的“拦路虎”——那就是金融服务。
你觉得工薪族会现金全款买车?
做梦去吧!
人家泰国当地平均每月收入三千出头人民币,贷款成了唯一出路。
丰田这些日本玩家,早几年就玩明白了金融玩法,首付可以不要、贷款批得飞快。
中国品牌这一块还处于打补丁状态,有调查显示在印尼,丰田的二手车贷款通过率85%,中国品牌只有37%。
都是要买新能源,谁家手续快、下款稳,谁就吃香喝辣。
你说车好,但别人不愿意放贷、利率又吃亏,那还是日本车行不?
所以表面上中国车想要“冲上巅峰”,一对一比拼,还差好几条跑道。
还有没有别的“隐形门槛”?
有啊,就是售后和配件供应。
丰田在泰国有上千家4S店,出现什么大小毛病,配件三天就能送到。
中国品牌,尤其高端那几家,核心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调,碰到换个电控、电池啥的,一等就是好多天。
别说开车爽不爽了,这种体验,心里哪能不犯嘀咕?
你说比亚迪、上汽、长安啥的,都在当地投资了一些研发、维修中心,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能力,还需要往下深耕。
雷克萨斯的粉丝群体不是在东南亚吹来的,靠的是多年来稳扎稳打,你修车比别人快,你买配件比别人便宜,还有口碑营销帮你背书。
中国车得补这一课,不然“灯下黑”太严重。
说说供应链的那点神操作。
泰国最近推新能源产业,要求本土化零部件比例要高,可电池、电机这些心脏级部件中国企业还舍不得放权。
毕竟,核心价值就在自己手里。
但对东南亚市场来说,这玩意就卡脖子了。
遇到政策要“立规矩”,中国车厂只好被动补作业,什么比亚迪拉着12家线缆供应商扎堆泰国造厂,五菱把电池模组外包印尼本地公司。
但这一切,距离丰田的整个生态圈差距还太远。
丰田有超过一千四百家本地合作伙伴,咱中国车企顶多一两百家起步,你说供应链能不紧张?
其实这一关,也不是三五年能补齐的。
电动车产业链很长,各种配套企业、技术人才、维修服务体系都要磨合积累。
房价地价连涨也不是闹着玩的,建厂费用翻着跟头往上涨,投资的压力那不是说着玩的。
再说点让人“心塞”的背景。
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都摇头感叹,虽然中国车在国际上很能打,一旦遇到海外的补贴变卦、关税挥刀,日子就真紧张了。
泰国政府把电车补贴提高三倍,美国又扔出100%的关税大杀器,说白了都是为自家产业保驾护航。
市场看着诱人,玻璃心脆得也快。
哪天政策风向变了,瞬间就得洗盘一次。
你觉得中国车企能全身而退?
想多了吧。
仔细一扒,其实人家泰国燃油车依然是主角,新能源渗透率不到1.5%。
虽然中国车在泰国狂开工厂,眼看着见成效,可核心技术还不是全自主、成本也在增高——这生意,风险可比卖奶茶还得多几倍。
说数据飚涨,是事实。
说已经彻底坐稳了东南亚电动车的头把交椅?
那也太乐观了点。
质量信誉、灵活贷款、全链条服务、深入本地化,这些关关都得过,要真成老大,还得打硬仗。
比亚迪、五菱,能一步步铺开阵地,已经算了不起。
尤其是把一套不到20万的小电车,卖到异国他乡,谁不能点个赞?
但离“封神”,还有沟壑无数。
品牌拥有耐力,贷款方案懂人性,售后送到家,供应链进社区,那才有可能让东南亚老百姓真心折服。
咱们不差一时一刻的胜负,看的是能否熬过三五轮政策刮风、市场洗牌。
这就像下象棋,你一个“飞象”过去,后面还有“马脚”“炮腿”等着。
日本车企几十年扎根的底子,不刷经验、不落地气,光靠头部效应,显然不够。
现在大家都说中国车出海风口正劲,可但凡One More Step卡住,随时可能“风大闪了腰”。
坐稳老大,那是技术、口碑、服务、金融、政策诸葛亮大乱斗的结果。
如果只想着抄近道,分分钟被现实一击即碎。
还有一层没说,品牌信仰从不是一夜之间建立,也是消费者日复一日用出来的——中国车企要真正收割这个市场,不光要卖出“第一辆”,更要让第三辆、第五辆都轮到自己。
那份信任,用销量和话题炒作未必换得来,得靠耐心和能力,一砖一瓦真刀实干。
聊到这,各位怎么看?
你觉得中国电动车有啥法宝,能打破品牌信任的老难题吗?
欢迎留言,一起唠唠。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