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吉利出手买下了沃尔沃。那会儿谁都觉得李书福疯了,有人说这就是“蚂蚁搬大象”,还嘲讽中国企业不自量力。毕竟,当时的吉利名气不大,技术也只能算中规中矩,甚至还因外观设计被丰田告过“抄袭”。和沃尔沃比起来,简直有点“穷小子娶豪门”的味道。
沃尔沃更惨,福特经营多年仍旧不断亏损,卖掉的时候连续十多年不见起色,早没了当年的高光。福特急着甩包袱,吉利却硬着头皮出18亿美元接盘。李书福可真不容易,吉利头几年一年才挣8亿,买沃尔沃却要掏27亿,各种凑钱,银行贷款,地方政府支持,民间融资,最后还跟福特直接“借”了2亿,整个过程堪比苦苦讨生活的小商贩。
外界全在看热闹,心想吉利撑不了多久。这不是空穴来风,毕竟之前上汽买了双龙,干到倒闭。北汽收萨博,最后也只捡了一堆没啥用的图纸。对中国车企来说,海外收购几乎就是“送钱”,谁都不太抱希望。
结果李书福没按套路走。他不想把沃尔沃变成吉利的附庸,反而宣布两家是“兄弟关系”,让沃尔沃继续在瑞典搞研发和生产,不干涉管理。这样的操作让老外也有点懵,毕竟中国老板进门后,最常见的就是换血、合并、全面改造。
没想到,沃尔沃迎来转机。吉利接手第一年,销量翻了几乎一倍,到了45万辆,2014年开始赚钱,赚了2.5亿。2021年卖出近70万辆,净利润飙到155亿,市值翻了十倍。沃尔沃的品牌价值也从49亿涨到178亿,成长速度吊打当年所有看衰的人。
比赚钱更关键的,是吉利借着沃尔沃的底子,拿到了一大堆技术——特别是安全专利和造车平台。CMA、SPA平台成了吉利的“摇钱树”,不仅能做自己的车,还能做沃尔沃和其他高端品牌,两分钟造一辆“领克”,年轻人在国内外抢着买。这些平台像一间“共享厨房”,吉利和沃尔沃用同样的配料和灶台,不仅成本砍了一半,品质还稳步提升。有了这些本事,吉利再也不用被人骂“抄袭”,开始自主研发,把国产高端车做成真香。
更绝的是全球化。一开始,吉利往欧洲卖车不是头疼关税就是被卡标准,几根筋都快被绷断了。沃尔沃却在欧洲各地有厂房、有销售网络。吉利买下后,直接借道瑞典、比利时生产,领克、极氪卖到全球40多个国家。等到2024年,海外收入已经占总收入的两成,而2010年只有1%。这还不算欧盟加征电动车关税的时候,沃尔沃的欧洲工厂一开工,吉利就能轻松“绕道”,让对手干瞪眼。
这起收购,不仅让吉利一跃进入国际舞台,还让欧洲老牌车企又羡又怕。沃尔沃继续保持北欧风格,吉利则在技术、品牌、管理上全面升级。极氪、路特斯等新品牌也趁势崛起,吉利的布局从小型车到豪华车、从燃油到电动汽车,无一不沾了沃尔沃的光。
实际上,这件事的关键是李书福的战略思路。他不是只奔着赚钱来的,更看重技术“造血”和体系升级。别人收品牌是照葫芦画瓢,他却把沃尔沃当成老师,反向输出,把中国造车水平拉高一个档次。欧洲传统车企吐槽归吐槽,眼里已经是写满了“羡慕嫉妒”,他们真没想到中国这边敢冒险,还真接住了。
短短十几年,吉利从国内边缘品牌变成全球玩家。曾经在欧洲被拒之门外,如今不仅能在主场和本地品牌抢饭碗,还敢和奔驰宝马“掰手腕”,当年外企的笑话,现在全都成了吉利的成就证明。
这场收购背后的故事,说到底就是中国车企转型的一个缩影。以前的路很难,现在虽然也有风浪,但已经起势。靠着大胆的一步棋,吉利不仅在国内站稳脚跟,更带动中国品牌在海内外争取话语权。沃尔沃的“复活”,领克极氪的崛起,都是一次交叉融合,技术、渠道、品牌全都打通了。吉利不再只是“追赶者”,已经能代表中国车企走出去。
有些事情,眼光比资金更重要。吉利这步棋,赢得不光是利润,更是格局。如今的汽车市场早已不是当年那些坐井观天的外企能随意掌控的。技术壁垒被突破,市场壁垒被打开,中国车企的时代正慢慢到来。
所有当年看热闹的人,现在都只能感慨一句:风水轮流转。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