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界顶尖科学技术成就奖揭晓,周安健博士荣获殊荣,深蓝汽车突破低温续航与电池安全瓶颈
重庆年会见证深蓝硬核创新,电驱脉冲激励技术让电车-30℃高效热身,专利开源推动行业进步
深蓝汽车厚积薄发,掌控电池安全主动防护,用超集成电驱技术赋能用户,开启出行科技新纪元
国内最近汽车圈“诺奖级”荣誉有了新归属,2025年10月的重庆年会上,深蓝汽车的周安健博士捧回了中国汽车科学技术成就奖。这可不是一般的荣誉,论分量,在圈内真的可以媲美诺贝尔奖。周博士带领团队的研发实力,很多同行都是心服口服。说起来,记不清那天会议上用了哪家的咖啡,会议厅却被掌声“烘热”了半天。这也难怪,毕竟深蓝汽车敢啃“低温续航焦虑”硬骨头。2024年冬天,有朋友说他试过那台深蓝的车,在零下三十度,电池最快能每分钟升温四度,没额外成本,寒冬早起一脚油也不再怕“趴窝”。
如果只靠升温这一个绝活,深蓝也不会让人频点赞。行业里流传的段子是“电车不过山海关”,而深蓝用一项多维主动电池安全防护技术,把那60万台车的电池安全记分板刷了满分——没起火、没爆炸,也没“冒烟”过一次。车主王先生去年春天经历过一次暴雨泡水,电池依旧安好,这种踏实感,哪怕花再多钱也换不来。有些同行爱打广告,深蓝干脆拿出成绩单,真实更有说服力。
技术这事,攒着闷声做不如拉上行业一起干。2025年5月,深蓝汽车做到一件低调却轰动的大事:把动力电池安全关键技术以及微核高频脉冲加热专利群(分别含112项和50项)全开源给中国本土新能源企业。那阵会议室里,三家初创电动车公司代表凑在一起,拿着授权清单讨论夜深。也因为这样,行业更多“后浪”品牌可以拿这些专利去优化自家产品,大家不再为“起步没底气”发愁。
再聊它们的“多性能目标电驱动集成与控制”创新,故事也够意思。一位试过深蓝新系统的老司机说过,踩下电门的瞬间,反馈“像是每根神经都被点亮了”,动力足而回应快。这当中用上的技术,把原本需要好几个系统分开的功能,全部“塞进”一颗超集成电驱系统,还无形中让续航里程提升明显。有段子说,深蓝研发团队为让数据再“往上一点”,数百次调校,经常加班到园区快关灯。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深蓝盯着固态电池那条赛道默默积攒实力。“面向下一代的硫化物固态电池”现在还在不断推进之中,工程师小苏偶尔发朋友圈说,桌上的测试样品厚得像一本字典。虽然市场上还没普及,但深蓝已申请了4446项专利,122篇顶尖论文挂在墙上,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还有中国专利金奖等不少荣誉,证明他们不是“纸上谈兵”。
对于用户来说,这些技术不是挂在嘴边的噱头,实实在在让日常用车更安心。比如冬天早晨发动车子,不难启动,不担心续航掉队;出行长途,也不再怕电池出现“突然罢工”。如果打算买新能源车,可以学习参考深蓝“先突破寒冷,再稳住安全”这两招,用实际生活场景去挑车型。你在选电动汽车时,会优先关注哪些技术?有没有见过让你印象深刻的创新?欢迎分享你听到的车圈“黑科技”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