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厂里等车修,跟那个调试工聊起新车。
他笑着说:你觉得这次奔驰那个巨屏是不是太夸张了?开车看了会不会晕?
我心里一乐,实际上我也一直在想,39.1英寸的屏幕,手指伸进去,几乎都能完整包裹。那玩意儿真够震撼的。
不过说实话,这比起老款车的中控,简直一变天。你知道,我第一反应当然是:那屏得多耗电,卡不卡?这个数据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一个普通10万左右的电动车,百公里低于15度电(这段先按下不表),能算是它的标杆吗?能吧,毕竟技术说到底还是要平衡成本。
现在市场上差不多这个价格区间,像宝马X3 L的i版本(估算,样本少)就用了个15.5英寸屏幕,反应还算快。而这Mercedes那货,屏幕尺寸直奔电影院级别。你试想,日常开车,一边导航一边听歌,那屏幕大到几乎可以代替车载娱乐系统了。
对比来看,同档次的奥迪Q5L e-tron,虽然也是电动,但它的中控屏较小,顶部的物理按键还剩点实在感。奔驰这个巨屏,其实是在打破传统界限,让科技感成为卖点。你注意没?他们对UI的设计,尽量简洁,刚开始我在想:会不会操作反倒变得麻烦?但一试,反应很快。
这也让我想到,供应链上,像这种大屏幕的供应商其实挺少,要保证质量还挺难。像我们的手机屏幕,拼多多买的良品和苹果的差别就很大。对车上的大屏,也是如此。少了一份稳定,可能就会引起一堆系统bug。
这让我思考,奔驰用这么大的屏幕,是不是在家门口就超越了传统的豪华感?还是他们自家研发的比较有底气?其实我觉得,像这样的设计也是在测试用户的耐受度。你一开始都觉得天啊,太炫了吧。用户能不能接受这个?这才是真正的难点。
说这些我又想到,过去奔驰一直强调驾控和品质,豪华是硬道理。现在玩个科技牌,能不能让人觉得自己拥有的不仅仅是个车,更像是个移动的智能终端?好像也不赖。你觉得,未来车子会不会变成第二个家?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个细节:那个法兰绒质感的门板,居然内层用了一层反光材质,驾驶员灯光一打,像闪烁的星空。真不知道,设计师是不是在无意中把我们的小时候看星星的梦带进来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有没有想过,巨屏虽然炫,但是不是会让人忽略了开车本身的体验?单一追求未来感,是不是会舍弃掉那些最实在的操控乐趣?
实际上,又有一点点不靠谱的猜测:也许未来的车会像我们玩手机一样,UI越简洁越好,屏幕越大反而变得无所谓。
BUT,火狐的那个OLED屏幕,为了画质更细腻,耗电也快。它能熬到待机模式下还能省点电?这个难点还真得修炼。
说到实际应用,考虑成本,暂时我觉得,这种大屏的生产成本其实已经逐步下降(体感,估算,总体来看),单车用到这一块,价格大概多出几百块的材料费。但用户喜欢不喜欢,是另外一回事。
我还记得旁边那修车师傅,他曾经说:你那车的电子调试,要调到位,不然屏幕出点问题,闹心得很。陈述里透露着一丝技术难度——大屏幕要稳定,要不卡顿,还得耐用,像别人叠几层手指的那样。
奔驰对中国市场的布局也不只是大屏。那六座版是真的厉害——我在想,放家里,两个大孩子,爸妈也可以淡定享受旅途。空间、舒适、科技,三方面双赢。这怎么说呢?就像遥控器里的长按和轻点,小动作影响大体验。
实际上,我还挺想知道,他们那2+2+2六座到底实际空间感受怎么样。弯腰进座的时候,是不是像上了个凌波微步?还是其实坐得比想象中的挤?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完这些,也不能忽略供应链的难题。全球芯片和高端屏幕的供需,去年就让不少车厂头疼。奔驰用的那块超大屏,要确保零件不短缺,供应商能不能稳定供货?这个比拼其实就是买菜——你想,要保证每餐都新鲜,成本就要拉高一点。
奔驰这么推,心里大概也是知道,科技加持能激发新用户的好奇心。有多少人会为了这块屏幕,愿意掏高价?这也是他们预期的新需求——让用户觉得车不光是交通工具,更像个移动的科技生活馆。
我还在想,有没有可能将来大屏幕变得更智能?比如能检测驾驶员的情绪变化,自动调节光线或温度。像个伴侣一样贴心。这种迎合本土化需求的脑洞我觉得挺有趣。
哎呀,说了那么多,也许太理想化了。车子到底还是个工具,科技再牛,也不能忽视人和车的关系。大屏幕再大,再炫,实际体验里还是得靠人去惯。
我想,要是真能找到那份微妙的平衡,可能才算得上真正的智能驾驶。
到刚好看到旁边那观察着的销售,他轻声说:你觉得,新技术会不会让咱们这些服务变得更累?
嗯,可能。他们也得不断学新东西,跟客户解释那些高科技背后的原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马上接受车变成了手机。
(这段话我也没深究,但心里一直觉得,未来的车,或许真会变得像一个会说话的伙伴。这到底是好还是坏?)
科技带来了太多惊喜,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你说,未来那个巨大屏幕会不会成为怀旧的回忆?或者,它会变成我们日常的一部分,和开车一样自然?
这,就像那一块星空地板,点亮之后,映射出我们未曾预料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