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展馆里,灯光像手术室的探照灯,把每一台载着“科技光环”的车照得纤毫毕现。有人凑过来,背着手,像法医勘查案发现场——不是关注车漆,而是盯着“乾崑ADS 5”在车头的位置,一如看一枚关键的血迹。2025年10月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在场的人或许未必关心自己的驾驶习惯,却都对那句“100亿元投资、明年80款新车”的发言心头一紧。什么叫大案现场的证据链?这就是了。
你要是问,一个普通人在这场自动驾驶的军备竞赛中,能不能变成《黑镜》的主角?主观感受大概是“如果我是车企老板,要不要梭哈押注华为?”或者“消费者买车,到底要信哪家的智驾故事?”在会场另一角,销售经理们早已低声密议,投资人也攥紧了咖啡杯,像是在算下一次“证据核查”的时间窗口。我不是来给谁站台,这里只剩下一串串重锤般的数字,和一条条清晰的逻辑链。案情不明,先审证据。
回溯整个事件,场面很简单——华为车BU副总裁迟林春对外宣布,乾崑ADS 5总投资达100亿元,2026年将有80多款新车型搭载,ADS累计避免碰撞超300万次,训练数据累积10亿公里,云端算力45EFLOPS,33款已实现量产搭载。这些词汇是汽车圈现阶段最有“致命物证”气质的几个数字:投资、上车、算力、数据、避险。这不是市井传闻式的“我们有更牛的激光雷达”,而是彻头彻尾的——“要么你拿数据砸我,要么你就别聊标准。”
场面冷静,华为的打法是一种“定标准”的姿态。同行也许还在吵每颗雷达装哪里,华为已经在用数据和规模提前布下了壁垒。百亿砸到一个智驾系统里,不是什么“讲故事”,而是实打实的把每一块看得见的数据都变成判断力的肢体。这点像快递案里最好的指纹——只要你把量级摆出来,嫌疑人的活动范围就暴露无遗;只不过,这里的主角是“算力和数据”,嫌疑人是一众傻眼的竞争对手。
把这串数字捋一捋,逻辑很简单:“百亿投资,云端45EFLOPS算力,10亿公里高质量训练数据,80款新车入场,33款已经铺货,ADS累计避险300万次。每一个数字都像法医报告里的伤口描述:宽多少,深多少,是新伤还是陈伤。投资决定高度,数据决定深度,规模决定广度。同行还在问“路线谁家独有”,华为已经开始问:“你这案子里的证据链够完整吗?”
我个人观点并不复杂:2026年,华为智驾的领先是“明牌”。百亿级别的投入,行业少有能复制;10亿公里的训练数据,没人能用意志力秒补;45EFLOPS算力加持,算法有了坦克级火力;33款现车与80款新车,网络效应像雪球滚大。用专业术语说,这是一个“数据黑洞”+“技术护城河”共振的产品壁垒,比起同行的“产品故事”,根基更像厚重的案卷材料。
不过,互联网起家的人通常知道,没有哪一项技术可以“领先一辈子”。黑洞效应是壁垒没错,网络效应是护城河也没错,但这些都不是铁打的——自智能手机普及那会儿起,行业技术壁垒的“保鲜期”就开始短了,没有哪套算法能永远让人敬畏。今天靠算力和数据领先,明天同行们可以靠更便宜的芯片、更多的数据量逐步补齐。等“2000TOPS”芯片大规模上车、数据红利普及,新说法就会遍地开花。2027年,10亿公里训练数据成行业标配,2028年,80款上车也许仅仅是入门门槛。甚至连“避险300万次”,某一天也会变成“再普通不过的数据描述”。
推理到这一步,其实很容易陷入自嗨:作为做犯罪与事故技术分析的人,看到这么多数字,不自觉就想给华为点个赞。但职业病告诉我,案情无论再复杂,都要等DNA鉴定。自动驾驶的未来是一个“案情还没终结”的现场,暂时领先不能代表永远是凶手(或者英雄)。关键还在于,下一个技术突破出现前,各家都在“等新物证”,谁能下一个抢到“证据主权”,谁就能继续讲新故事。
有意思的是,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智驾热度,像极了法医案卷里的“技术兵器比拼”。你今天再多激光雷达、再快算力,明天都可能变成陈旧证据。华为这回用百亿投资把案卷刷到最高分,“天花板”被抬高一寸——但“天花板”这个词最容易膨胀,也最容易塌陷。技术的领先,从来都是临时性的。做刑侦的人看多了“嫌疑人同场竞技”,谁宣布自己永远领先,谁就有被下一个案子打脸的风险。
冷峻点说,自动驾驶这场案子,不怕自嘲——我们这些专业看客,天天忙着分析避险数据,在真实马路上却得骑共享单车赶去开会,算力再高也解决不了堵车。更不怕讽刺——每个行业壁垒,都是时间和投入堆出来的,但无人能保证一直领先。技术壁垒和案情扑朔迷离,一个比一个现实。
最后,不妨像个有点职业洁癖的专家,给现场留个悬念:2026年,是华为智驾领先的一年,但到了2028年,它能否还是那个“证据靓丽的主角”?技术和算法能撑多久,壁垒多久塌陷,谁又能定义下一个标准?这个问题,也许要等到更多“案情资料”浮出水面——下一场自动驾驶年会,也许会有新的DNA头条。
案情未了,各位怎么看?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