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哥们儿,你问我这科技新闻怎么搞出点人味儿来,我跟你说,这跟开车压弯儿似的,不能老琢磨那教科书上的标准走线。
我干这行十年了,那些高大上的词儿,什么“信息爆炸”、“技术迭代”,听着就犯膈应。
我更爱琢磨人,琢磨事儿是怎么烂到一块儿去的,或者怎么就奇迹般地成了。
对了,你还记得前两年那个自动驾驶的事故吗?
就是那个车主把手放开,结果车子自己钻到路边沟里去了。
当时媒体报道得那叫一个“程序错误,系统故障”。
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
我跑去翻资料,那会儿我刚入行没多久,有点愣头青。
我特意去看了那辆车的行车记录仪,不是看那碰撞的瞬间,而是看它之前几分钟的那个“驾驶员姿势”。
你猜怎么着?
那哥们儿,全程就没好好握方向盘,跟拿个烧火棍杵着似的。
我当时就想,这事儿要是往“系统不行”上写,那太省事儿了,也太没劲了。
我把时间线打乱了,先写了那哥们儿怎么为了省油,下坡挂空挡滑行差点把变速箱搞废了(那个事儿我后来写进去了,差点被老板骂翻)。
然后我再切到他平时开车那个松松垮垮的样子。
我跟编辑说,这事儿不能光怪系统。
你让一个连基本盘都没坐稳的人,去玩儿高科技,那不就是拿着菜刀剁肉,最后把自己手给剁了么?
我那篇稿子,最后写得跟个唠家常似的,说这就像你学书法,毛笔都拿不稳,还老想着写出颜真卿的水平,这不是扯淡吗?
结果那篇稿子,阅读量蹭蹭地就上去了,因为老百姓一看,得,这记者是真懂我们这些“马路油子”的心思。
说到这儿,我得跟你提个山路会车的事儿。
这事儿挺考验人的。
你开在山里头,对面来一辆车,看不清路况。
你心里是不是得犯嘀咕。
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盲区”吗?
我当时就想,这跟人际关系一样,你不知道对面底细,你敢贸然加速过去?
那不就是给自己找别扭。
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我爸开车带我走盘山路,对面来了一辆大解放,那车身比咱们家小轿车高一头。
我爸立马把车往路边挪了挪,甚至都快蹭到山壁上了,然后轻轻按了两下喇叭。
那解放司机一看,立马也减速,给我们让了个大口子。
这事儿,我记了一辈子。
你看,这跟交通法里说的“急弯坡道顶端减速鸣笛”一个道理。
不是死记硬背,是真知道那个弯道后面藏着啥。
你看不清,就得慢,得提醒。
不像有些司机,下坡就空挡滑行省油,说白了,就是想抄近道,结果把车弄坏了。
这哪是聪明,这是在玩火。
对了,还有那个变道的事儿。
A车想往左边变,边上C车开得跟火箭似的。
你想想,你要是着急出门,想抄个近道,恨不得把方向盘往左掰一下就过去了。
可一旦擦着了,那可就不是扣几分的事儿了,那是真得掉层皮。
我当年写过一个关于“路权”的报道,分析了好几个事故。
我用了一个比喻,说路权就像你手里抓着一把糖,你得看着点,别撒了。
你变道,就是想从别人手里抢点糖吃,那人家能不急眼吗?
所以说,写这些东西,甭管是科技新闻还是交通规则,你得把那些冰冷的条文,给它“人化”了。
把那个坐在驾驶座上的人的心思,给它扒拉出来。
他们想快,想省事,想走捷径,但又怕出事。
咱们把这纠结劲儿写明白了,读者自然就爱看。
这不比硬邦邦地告诉你“禁止遮挡号牌记12分”有意思多了?
那遮牌子的,就是想占那点小便宜,结果被重罚。
图啥呢?
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事儿,就这么回事儿。
别追求完美无瑕的逻辑链条,生活里哪有那么多顺溜的线?
乱糟糟的,才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