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XC70超级混动,安全与电感能否兼得?
这两年身边买车的朋友越来越纠结,尤其是那些习惯了欧洲品牌的老车主。纯电、插混、增程……新势力抢跑了一圈,传统牌子都在憋大招。前阵子小区里王姐还吐槽,说她家那辆沃尔沃插混一年到头只用油,不知道是不是亏了。其实,这事儿真不能怪她——以前那批插混车型确实有点“油味”重。
最近听说沃尔沃要推个新东西,8月份预售的XC70,说是用上了什么SMA超级混动架构。我去店里晃了一圈,销售哥们顺嘴就提:“这回纯电续航200公里起步。”我心里咯噔一下,这数字搁国内一比,好像也没啥特别亮眼。不过他们还是把安全挂在嘴边,说什么P1+P2+P4三台电机组合,是为了做最稳妥的混动方案。
师傅喝茶时讲过:1992年人家就玩过燃气涡轮增程式电动车,比不少牌子早多了;07年又搞出插电增程式,但后来觉得馈电状态掉速太厉害,就放弃那路数。2012年的V60 PHEV,那可是全球第一款柴油插混,据说当时欧洲技师都挺自豪。但这些老架构还是偏性能取向,高功率发动机配合共轴和独立后驱——动力够猛,就是成本高,还不太有“开纯电”的感觉。
去年群友自测他家的XC60插混,加速五秒不到,一脚下去扭矩爆发。但市区堵着的时候,总感觉发动机介入频繁,有点割裂。这种体验在中国市场并不吃香,所以销量也没起来。据门店销售闲聊,今年国内卖了一万多辆,全世界倒还涨得欢,可中国市场节奏就是跟不上来。
到了今年,他们换了个玩法,新出的SMA架构直接补齐之前SPA平台下的问题。技术员解释,现在前轴加上专职驱动的P2,再保留原来的发电脚色P1,还有后面的独立驱动P4。这套组合据说能让发动机更少参与直驱,多留溃缩空间(就是碰撞时保护乘客那个缓冲地带),和他们坚持横置布局一个道理,都奔着安全去。有一次维修站的小李调侃:“你看国外那些纵置机器,大事故来临可不好收拾。”
性能方面,也不含糊。我试驾下来发现低速全靠前后双电机拉扯,加速随叫随到,而且高速主动限死180码,也是怕有人作死飙车吧。据修理厂师傅私底下讲,其实理论能跑240码,只不过厂家自己给锁住了。他还特意提醒我别信网上流传的数据,“你真敢踩到底,也就那么回事。”
耗油这块,我本以为会很夸张,但两驱版据邻居实际测算下来5.8升左右,高配四驱版稍微多一点6.5升出头。当然国产某些竞品低至3升以内,那是真省钱,不过动力体验又完全不是一回事。有位老司机曾经拿吉利EM-i对比,说国产四驱零百进四秒,他自己觉得反而有点“不安分”,城市通勤根本用不上那么暴躁。
再说回XC70这个名字,有些人可能还有印象——以前它其实叫V70 Cross Country,从96年开始走旅行越野路线,到02年才正式改名为XC70,中间断档好几年,到16年彻底停产。今年复活回来,用的是全新的超级混动系统,还延续北欧极简风格。一进展厅,我被雷神之锤大灯吸引住,不像其他品牌花哨,就是简单硬朗,还有盾形封闭前脸和维京战斧尾灯,看着挺耐看但绝对不会抢眼球。不少年轻客户喜欢无框门设计,还有隐藏把手和极简logo区域,据小姑娘讲,“拍照特别高级”。
颜色选择也是够丰富,从松湖绿到瀚漠沙、牛仔蓝……每次选色都纠结半天,小区楼下老王去年刚买玛瑙黑,一直嫌洗车麻烦。“白色水晶容易脏,但黑色划痕明显。”这是他逢人必念叨的话题之一。
智能化部分不得不提一句,现在场景助手功能可以DIY命令,比如设定早晨自动打开座椅加热,下班自动关窗户。有群友AI百科问答功能,让它解读当天新闻事件,还真能蹦出来几句靠谱分析。不过AR-HUD抬头显示这一块,我个人觉得夜间效果一般,有时候反光厉害,看久了眼睛累。当然辅助驾驶系统NPA支持0-150公里全域领航,上匝道转弯减速这些动作做得蛮细腻,比之前好多自主品牌智能泊车更灵活一些,包括断头路停车位都能识别进去。“垂直斜列水平啥样都有”,这是技师调试完后的评价。
顺便八卦一句,当初2017年官方口号喊2030全面变成纯电,现在目标悄悄改成允许10%以内继续卖插混车型,这事儿行业内私聊不少人吐槽“现实总归要务实”。今年销量数据也挺魔幻,上半年全球跌,中国却涨起来,又让总部琢磨怎么平衡中外需求。一台定位于“油与电之间”的全球车型,到底谁会真正买单?隔壁邻居开玩笑:“外国佬图省心,中国用户图配置,各有所需吧。”
最后补充个冷知识:有人担心这种复杂三台马达结构以后维修贵,其实据我问过两个修理厂老师傅,他们说只要按期保养、电池管理正常,目前故障率并没有想象中高。不过一旦遇上追尾或者正面撞击,要换件可不是小钱,所以保险最好买足一点。不然出了事连拖到4S店都是难题——毕竟新架构配件暂时还没铺满全国库房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自然分布于正文及日常交流片段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