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官宣一个月,晒出两款对标布加迪和库里南的车型,还说拿到超150亿元订单(估算/样本少)。我在厂区旁的咖啡车里,旁边修车的大哥翻白眼:又来一个造车的,哪有那么简单?我回他一句:看他们动作,像是着了魔。他笑了:魔也要钱,兄弟。
首要几个数字说清楚:零百小于1.8s(体感/估算),计划2027年上市(体感),首次融资时间:半个月后完成(样本少)。别忘了行业常说的门槛,300亿左右才够起步(体感/估算)。这些数字听起来刺激,但也容易让人头晕。
实操差别举个例子:布加迪类跑车(以极致直线加速为目标)讲究碳纤维一体壳、低矮底盘,日常上路你得挑平坦路;库里南式超豪SUV强调坐姿、后排宽适、行李舱和越野能力,日常能上山下田。两台车同价位,但你周末带娃出游的体验,会完全不一样。这是品牌定位决定的落地差别。
供应链和研发我用厨房比喻说清楚:造车想做一道家宴,发动机是主菜,电池是汤,软件是味精。你即便会做汤(你有扫地机电机经验),但高端餐厅的主菜刀法不一样,火候和配料全变了。零部件交期,就是你等货材到位的那段等面粉发酵的时间,任何一步出错,整桌菜都凉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写着一条不起眼的细节:他们招的电驱工程师,90%来自大厂(样本少)。这句看起来靠谱,但也可能只是PR放的花絮(自我更正:前面说看起来靠谱有点大,真实能力还得看样车测试,媒体稿可能筛选信息)。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三个问题,随便丢:他们真有能力把扫地机的马达逻辑搬到百万级汽车上吗?资金链真的够稳到能支撑三到五年烧钱周期吗?品牌溢价靠几张图和几句口号能撑多久?
情绪上我有点嫌麻烦。对这种快节奏官宣我总怀疑,这是造势还是造梦?修车大哥那句魔也要钱里藏着实务的冷感。销售那边有人跟我说过一句话:顾客先看脸,再考功能。(引语),但脸翻不了车窗。
给你一个临场小计算:假设这类超豪车售价2000万(没细想过,估算/不确定),第一年折旧30%(体感),那么一年掉600万,折合每日近1.7万,这成本给谁背?(粗算,样本少)
我有个猜测:追觅可能把几个领域的共性技术抽象化想复用到车上,比如声音控制、摩打密封工艺之类(没细想过/不确定)。这事听起来美,但细活儿多,量产妥妥是个噩梦。
我不喜欢空谈,也不想做杞人忧天。说回现实:工厂选址靠近特斯拉德国厂这事,既显示野心,也可能是想蹭供应链人才池和物流通路。同行有人私下说,你看他们把工厂开在那边,是贪便宜还是借势?(相册/笔记里有条记录)。这是好策略还是冒险?我还真分不清。
结尾不想定论。天才与疯子之间,有时只隔一条财务报表和一次碰撞测试。你更相信哪一种?或者,我们想去看看那台用过的转向机手感如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