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的DR160S被禁骑,20公里通勤难,该硬刚还是忍痛卖

最近,有位朋友在网上发帖诉苦,说自己碰上了一件特别憋屈的事,这事儿在咱们上班族里头,估计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简单来说,就是他为了解决通勤难题,花了心思、投了钱,好不容易买了辆摩托车,结果刚爽了没俩月,公司一纸禁令下来,不让骑了,连停在厂区外面都不行,抓到就要扣绩效。

这一下,真是把他给整不会了。

咱们今天就借着这位朋友的经历,好好聊一聊这背后的门道,看看这道题到底该怎么解。

这位朋友的通勤路程是单程二十公里,说远不远,说近也绝对不近。

之前他一直坐公司的班车,那种五排座的大巴车,体验感可以说是相当糟糕。

夏天的时候,车里混杂着各种汗味和早点的味道,空气不流通,跟个蒸笼似的;冬天呢,车窗紧闭,水汽蒙蒙,人挤人,又闷又压抑。

每天还没到公司,在路上就得先消耗掉半条命。

相信很多需要长距离通勤的朋友,对这种感觉都深有体会。

为了摆脱这种“通勤炼狱”,他下定决心,先是花了功夫考了驾照,然后又花了五千多块钱,淘了一辆二手的豪爵DR160S摩托车。

车到手后,他还自己动手,花钱改装、整备,前前后后总共投入了将近六千块钱和大量心血,总算是把这辆车弄成了自己心目中的“通勤战骑”。

骑摩托车上班的日子,那叫一个舒坦。

以前坐班车要一个多小时,现在路上不堵车,四十分钟就能到,到了公司还能不慌不忙地吃个早饭。

这不仅仅是节省了时间,更是提升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品质。

可就在他以为自己彻底解放了的时候,公司的通知来了,像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这下问题就来了:这车是卖还是不卖?

这规定是遵守还是硬刚?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学会“换位思考”,站到公司的角度去看一看,他们为啥要出台这么一个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

很多时候,公司做决策,尤其是在大公司里,首要考虑的并不是员工方不方便,而是如何规避风险。

在很多企业管理者眼里,摩托车这个交通工具,天然就和“危险”、“事故”这些词挂钩。

虽然我们很多骑士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意识也很强,但在管理者的统计学思维里,两轮车的事故风险和伤亡率,客观上确实要比四轮汽车高一些。

最关键的一点,是涉及到“工伤”的认定。

新买的DR160S被禁骑,20公里通勤难,该硬刚还是忍痛卖-有驾

根据我们国家的规定,员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的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是可以被认定为工伤的。

一旦有员工骑摩托车在公司附近出了事,公司就很可能被卷入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流程里,比如工伤认定、赔偿协调、法律诉讼等等。

这些事情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头疼的“麻烦事”,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还可能影响公司的声誉。

所以,为了从根源上杜绝这种潜在的风险,最简单、最省事的管理办法,就是“一刀切”,直接禁止。

他们宁愿让所有骑摩托车的员工感到不便,也不愿意去承担那万分之一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

这背后是一种管理上的“惰性”,但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一种成本最低的风险控制手段。

理解了公司的出发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位朋友的两难选择。

第一个选项,“硬刚”,也就是直接找领导理论。

说实话,这通常不是一个好主意。

单枪匹马地去挑战公司的既定规则,很容易被贴上“不服从管理”、“刺头”的标签,以后在工作上可能会遇到各种无形的阻力。

你跟他讲法律,讲路权,他跟你讲公司规定,讲安全大局,双方根本不在一个对话频道上。

但是,“硬刚”不等于“硬闯”,可以换一种更聪明的方式。

比如,可以先联合一下其他有同样困扰的同事,大家一起,以一个更温和、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沟通。

不要去直接否定规定的合理性,而是尝试提出一个“补充方案”。

比如说,可以联合签名,向公司提交一份书面建议,承诺所有骑摩托车的同事都会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保证证照齐全、佩戴头盔,甚至可以建议公司在某个不影响整体形象的角落,划定一个专门的摩托车停放区,并由使用者共同签署一份《安全骑行责任承诺书》。

把姿态从“对抗者”转变为“协助者”,帮助公司来解决管理难题,这样沟通的成功率或许会高一些。

第二个选项,“认栽”,也就是亏本卖车,重回班车生活。

这无疑是最无奈,但也最省心的一种选择。

新买的DR160S被禁骑,20公里通勤难,该硬刚还是忍痛卖-有驾

虽然经济上会有损失,心里也堵得慌,但它能让你迅速从这件事的纠结中解脱出来,避免和公司产生正面冲突,保住自己的饭碗。

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断臂求生”的务实做法。

但在决定卖车之前,不妨先试试“曲线救国”的办法。

公司的规定是“停在厂外也不行”,这个“厂外”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是门口五十米,还是一公里?

这里面其实存在一定的模糊空间。

完全可以尝试把车停在距离公司一两公里外的公共停车位或者不碍事的居民区,然后换乘一辆共享单车,或者干脆步行十几分钟到公司。

这样虽然增加了一点点麻烦,但至少保住了摩托车通勤带来的绝大部分便利,也算是对公司规定的一种“软性遵守”。

最后,咱们再来探讨一下,对于二十公里的通勤距离,除了公司班车和摩托车,还有没有其他靠谱的选择。

帖子里说“电动车续航不够”,这个观念可能需要更新一下了。

现在的电动车技术发展很快,特别是那些使用锂电池的新国标电动自行车或者电动轻便摩托车,续航里程达到八九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产品比比皆是。

跑一个来回四十公里的路程,可以说是绰绰有余。

而且,电动车的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都比摩托车低,更重要的是,它通常不在公司的“禁令”范围之内。

对于追求经济、便捷和合规性的朋友来说,这或许是当前情况下一个非常理想的替代方案。

另外,像拼车或者顺风车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现在有很多手机应用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同路线的通勤伙伴,大家分摊一下油费和过路费,成本比自己打车低得多,舒适度又远高于拥挤的班车。

总的来说,这位朋友遇到的困境,其实是当下许多职场人都会面临的一个缩影:个人的自由和便利,与企业的集体规则和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

面对这种看似无解的局面,一味地冲撞或者一味地退缩,可能都不是最好的答案。

更需要的是一种生活的智慧,那就是先冷静下来,看清规则背后的逻辑,然后灵活地寻找变通的路径和替代的方案。

那辆承载着自由和希望的摩托车固然让人难以割舍,但生活的道路不止一条,当一条路被暂时堵上时,换个思路,也许能发现另一条同样通往目的地的、风景不错的小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