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宴请卡车司机背后,理想汽车的造车与现实
理想汽车CEO李想,最近在网络上又“出圈”了。这一次,他拿着酒杯,和一帮开卡车的师傅们举杯,却还不忘幽默地补上一句:“咱们碰一杯,现实中可就不碰了,安全第一。”这场饭局,表面是感谢货运师傅,实际上是给此前理想与乘龙卡车碰撞测试惹出的风波“打一剂安慰”。
事情还要从几周前说起。在理想i8上市发布会上,一段与乘龙卡车碰撞测试的视频突然成了争议焦点。卡车方觉得理想的测试不够“厚道”,认为碰撞条件是理想自己定的,场景照本宣科都很“非常规”,仿佛专门贬低自己品牌。理想汽车则解释说:这是第三方测试,选用的是二手车,就是用来模拟障碍的。但这无济于事,一纸声明后的“道歉”,舆论依然沸腾——理想要造车,但不能以牺牲别人的面子为代价。
这场碰杯,其实是在“自嘲”也是“示好”。李想用“有冒失但无意冒犯”这句带点自黑的表达,卸下了成功人士的架子,贴近了这批被数字吞没的普通运输工人。碰撞测试是理想的必修课,而真正的碰撞,谁都不希望遇上。科技发展归科技发展,安全和尊重却永远要跑在最前。
饭局背后,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卡车司机。他们不是理想汽车的“代言人”,但却是理想工厂和消费者之间最坚韧的“血管”。理想官方数据显示,服务于理想汽车的运输司机已有4万人,每天3000余车次出入工厂,累计运输里程约4亿公里——这是什么概念?换成地球赤道,已经能转一万圈。数据很庞大,情感却很简单:车可以由工厂建造,梦却得有人一路搬运。张牙舞爪的数据里,是苍生百态。
但理想的“理想人生”,最近其实活得并不理想。2025年7月,理想新车交付量同比下滑近四成,销量也步入“闹剧区”。上半年累计销量增速跌至个位数,单月销量直接腰斩。而李想的年度目标,也不得不现实地从70万台调成了64万台,增程车型主要负责“减负”,纯电必须扛起增长大旗。营收虽创新高,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潭:净利润、毛利率双双下滑。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暴跌两成,销冠宝座也丢给了友商。造车是场马拉松,而现在,理想跑路的速度被现实拉慢了不少。
说到这里,你不得不感叹,李想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比赤道还宽。过去几年,理想汽车销售体系像玩俄罗斯方块,不断调整:战区分合、岗位变动、业务重组。五大战区合并成销售部,增设市场和销售运营。原先的分区制现在由一人把关,一线的销售能否打硬仗,市场部门又能否催生转机?看似有章法,实则是被销量和利润的寒流推着跑。
而饭局所展示的“人情味”,正是李想试图在冰冷业绩数字中注入的一丝温度。他明白,工厂的螺丝和芯片不是用户的全部,卡车司机手上的方向盘才是连接理想与真实生活的纽带。碰杯不是祝酒,是提醒自己:在算法和成本之间,还流淌着无数人的汗水。
造车造梦,两条路上都不让人轻松。碰撞测试的争议,业绩的“硬碰硬”,人员的不断流动,本质还是企业在赛道上与麻烦和压力赛跑。李想这次没有讲大道理,他用一杯酒、一句调侃,把复杂的商业生态缩成了一个简单动作。讽刺的是,调侃归调侃,现实中还是不能碰——无论是车头还是头脑。
理想汽车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新造车企业缩影,把高科技、高数据、高期望与人性小细节搅拌在一起。你可以把销量掉队归咎于行业震荡,把利润下滑算在成本涨价。但最后决定胜负的,其实是每一条"连接工厂与用户"的物流血管,是李想偶尔举杯对师傅道一声辛苦。
企业最终会在资产负债表上留下数字,但理想想留下的,是在数字之外,让人愿意跟随的温度。这场碰杯,既是示好,也是自省;既是幽默,也是现实。安全要放在第一位,尊重也要写在顶端,足见李想尚还没有被“理想”遮住了现实的眼睛。
420字太短?那就再说一句:“理想主义,是在饭桌上谈,现实主义,却必定在路上跑。”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