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龙卡车再回应“理想i8撞重卡”:用的乘龙旧车,相关测试场景及设备与实际交通情况存在极大差异,请大家理性看待
8月1日晚,乘龙卡车公众号一纸《致乘龙卡友的一封信》,再次将“理想i8撞重卡”事件推上风口浪尖。最扎眼的一句话是:“该视频相关测试场景及设备与实际交通情况存在极大差异。” 更关键的是,乘龙方面明确指出——被撞的,是他们的“旧车”。这话一出,不少卡友心里咯噔一下:我们天天跑的车,真有那么不堪一击吗?这场看似“科技验证”的碰撞测试,到底是在模拟真实路况,还是在制造流量焦虑?
我开过不少卡车,也看过不少碰撞测试视频。但这次不一样——它不只关乎一辆车的安全性,更牵动着整个商用车行业的信任底线。今天,我不讲参数堆砌,也不玩情绪煽动,就想和各位车友一起,掰开揉碎看看这场“超级实验”背后,到底藏着哪些我们该知道的真相。
一、旧车出战,安全标准能一样吗?
先说重点:乘龙明确说了,被撞的是“旧车”。 这几个字,信息量不小。
什么叫“旧车”?是指车龄老?还是指生产年份早、技术标准低?暂无相关数据。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车辆的安全标准是不断进化的。 就像十年前的乘用车可能没有ESP,现在的车基本标配。卡车也一样,结构设计、材料强度、碰撞吸能区布局,都在迭代。
如果测试用的是一辆未经过现代化安全升级的老款车型,那拿它去和最新款的新能源SUV对撞,这就像让一个穿布衣的拳手去和穿防弹衣的特种兵打擂台——结果能代表现代拳击水平吗?
我不是为乘龙开脱,而是想提醒大家:车辆的安全性,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和具体车况来谈。 一辆2015年的卡车和2025年的理想i8对撞,本身就是不对等的。更何况,乘龙在声明中提到“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是否改装、减配、卡扣是否固定等)”,这些细节,直接决定了碰撞结果的可信度。
二、测试场景“非常规”,到底有多离谱?
理想方面回应称,测试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由第三方机构中国汽研执行,全程合规。
这话听着靠谱,但咱们得打个问号:现实中,谁会开着50km/h的SUV,正面对撞一辆同样50km/h迎面驶来的8吨重卡?
我跑过夜路,也经历过会车。说实话,真遇到对面来车失控,第一反应是避让、减速、鸣笛,而不是“对撞测试”。这种双车均速50km/h正面对撞的设计,更像是实验室里的极限挑战,而非真实交通复现。
而且,后续还有“第二辆卡车侧面撞击同一台i8”的环节。这已经不是模拟事故了,这是“连续暴击”。现实生活中的交通事故,极少有这种“套娃式”连环撞击。 把这种极端场景包装成“用户真实场景”,是不是有点“标题党”了?
中国汽研的工作人员也说了:“这次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不是强制性必须做的。” 换句话说,这不是国家规定的安全认证项目,而是企业自费委托的“定制化实验”。它的目的,更多是用于车辆开发验证,而非权威安全评级。
所以,当这样的测试视频被放在发布会上大肆传播,它到底是技术科普,还是营销手段?
三、卡友的车,不是品牌的“实验道具”
最让我心里不是滋味的,是乘龙那句:“生活不是试验场,莫拿生命开玩笑。”
这句话,说到了卡友们的心坎上。
我们这些跑车的老铁,谁不是靠一辆车养活一家人?车是工具,是饭碗,更是家人的依靠。你拿一辆真实的卡车去做这种高流量、高争议的碰撞实验,有没有想过车主的感受?
试想一下:你开着一辆乘龙卡车,路上被人认出来:“哎,这不是那个被理想撞成‘纸糊’的车吗?”——这种标签化的舆论,对卡友的尊严和品牌形象,都是无形的伤害。
乘龙在声明中强调“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在捍卫一个品牌应有的底线:你的营销创意,不能建立在我的用户安全焦虑之上。
理想汽车说“可以复测,直播都行”,听起来很硬气。但我想问一句:如果下次测试用的是理想自己的车,被一辆重卡正面撞击,你们还敢直播吗?
四、安全,不能只靠“碰撞秀”
说到这里,我得夸一句乘龙的态度:“严守交通法规、坚持定期维保、提升主动预防意识——这比任何测试都更能构筑起坚实可靠的安全壁垒。”
这话,实在。
我试驾过几款乘龙的现款卡车,不说花里胡哨的智能配置,就说驾驶室的结构设计——高强度钢骨架、溃缩吸能区、三点式安全带、防钻入设计,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安全配置。再加上现在主流车型都配备了AEBS自动紧急制动、LDW车道偏离预警、ESC动态稳定系统,主动安全能力已经今非昔比。
但再好的车,也抵不过一次疲劳驾驶、一次超速、一次未系安全带。
我认识一位老卡友,开了20年车,没出过大事故。问他秘诀,他说:“我不信什么碰撞测试,我就信两条:一是不抢那三秒黄灯,二是困了立马停车。” 这话朴素,但比任何实验室数据都管用。
所以,真正的安全,是人、车、路、管理的综合结果,而不是一场直播里的“视觉冲击”。
五、横向对比:谁在认真做安全?
我们不妨看看其他商用车品牌的思路。
解放J7:主打“全生命周期安全”,从驾驶室结构到智能辅助系统,强调系统性防护。最近还推出了“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疲劳驾驶自动提醒。
东风天龙GX:采用龙骨框架驾驶室,抗压强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还通过了ECE R29驾驶室强度法规认证——这是国际公认的卡车安全标准。
重汽汕德卡:与曼技术合作,驾驶室满足ECE R29+标准,碰撞后生存空间保持能力更强。
而乘龙,作为东风柳汽的拳头产品,近年来也在安全技术上持续投入。比如龙骨式驾驶室结构、高强度合金材料应用、标配ESC+AEBS等,都是看得见的升级。
相比之下,理想这场测试,更像是用“降维打击”的方式,去凸显自家产品的“硬核”——用一辆旧款商用车,去衬托新能源SUV的“安全神话”,这种对比本身就失之公允。
六、用户怎么说?真实声音在这里
我在几个卡车司机群里问了一圈,大家的看法很一致:
“测试可以做,但别拿我们的车当背景板。”
“要是真这么不安全,我们早翻车了,还能跑到现在?”
“他们拍视频吸流量,我们跑车是真要命的。”
一位山东的卡友老李说:“我开的就是乘龙,跑了八年,从山东到新疆来回十几趟,车头都换过两次了,人一直没事。安全不是撞出来的,是开出来的。”
这些话,没有数据支撑,但有温度,有分量。
七、未来该怎么看?理性回归才是正道
这场风波,暴露了一个行业痛点:新能源车企在宣传安全时,越来越依赖“视觉化冲击”,而忽略了商用车的真实使用场景和用户情感。
我们欢迎技术进步,也支持安全验证,但前提是:公开、透明、可复现、合伦理。
如果理想真想证明i8的安全性,完全可以:
公布完整测试报告,包括车辆状态、测试标准、第三方认证文件;
使用符合当前市场主流标准的卡车车型,而非“旧车”;
在真实道路或更贴近实际的场景中进行模拟,而非实验室极限对撞;
尊重被测试车辆的品牌和用户群体,避免标签化和污名化。
否则,再震撼的视频,也只是“流量表演”,而非“安全教育”。
结语:安全,是千万里的平安归来
各位车友,咱们跑车的,不怕辛苦,不怕颠簸,就怕一个“不安全”。
乘龙这次发声,不是输不起,而是在提醒所有人:别把卡车司机的生命,当成营销剧本里的道具。
安全,不是某个品牌的一次“碰撞秀”就能定义的。它藏在每一次规范操作里,藏在每一辆按时保养的车里,藏在每一个平安归家的夜晚里。
所以,下次再看到这种“震撼测试”,别急着转发,先问问:这车是谁的?这场景真吗?这结果能信吗?
咱们要的,不是流量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平安。
互动时间:
老铁们,你觉得这种“品牌定制化碰撞测试”合理吗?
如果你是卡车司机,愿意让自己的车参与这类测试吗?
你认为理想的回应够诚恳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我会认真看每一条留言,也会挑几个问题专门做一期视频回复。
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