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问界M8和M9,这两款车真是让人又爱又恨。M8今年4月才上市,短短4个月,就交付了94000多台这个数字,业内算是挺猛的,尤其在新能源市场今年整体增长放缓的环境下。朋友小赵是某4S店销售,他说M8刚开始抢订的时候,那排场堪比某宝双十一。但他也坦白,后期跟供应链配件断货拉锯战,客户抱怨多了点,交付节奏差了。这事得说说,供应链卡脖子问题其实不少车企面临,但M8刚推出来这么快销量爆发,感觉经销商那边都得拼命续命。
我刚才翻了翻笔记,M8定位中大型SUV,北京价差不多30-40万之间,搭载华为鸿蒙智能座舱系统,智能化卖点突出。对比同级别,像宝马X5或者奥迪Q5L,实际体验差别不只是屏幕大不大,M8的智能实际落地能力被不少用户吐槽偶尔卡顿、导航偏差问题,这一点跟供应链紧张带来的软件迭代缓慢有关。从供应链角度聊,M8用的芯片不全是自主的,有些外采芯片供货其实挺难的,尤其这批车线控系统和自动驾驶相关的元件,厂商精确到小数点的可靠性要求,稍不达标整车就可能扎堆返修。
说M9,情况就迥异多了。它上市已经1年半了,累计交付突破24万台,稳居50万以上价位新能源销量冠军,这数字和口碑都说明它适应市场的节奏更成熟。M9的用户净推荐值两期第一,有点意思,因为这项数据反映不是花拳绣腿的卖点能换来的,真得看整车表现。这让我想起去年我在上海车展偶遇一位M9老用户,他说买M9之前犹豫了一阵,毕竟50万,其实买了之后很安心,续航稳定,智能辅助也靠谱。我随口问他:那缺点呢?他说开久了,中控偶尔反应慢,雨天视线识别不够灵敏。维修保养贵,但相较同价位德系车还算合理。
这聊天让我意识到,实操体验这事儿,真跟官方吹的差不少。尤其智能化功能升级,是供应链和研发紧密联动后的结果,M9背后的技术迭代更完善,基础架构稳。简单比喻,研发就像做面包,供应链是烤箱和食材,M8刚烤好的面包,火不均匀,外焦里生,M9是多次调整温度后的成熟配方。别理解成吹嘘,我这比喻纯粹为了让大家明白,车企和供应商配合水一样重要。
顺便说说渠道和用户心理。50万以上的价格区间,买家大多更挑剔,毕竟这价钱换来的是身份和使用上的安稳感,所以M9更稳定的交付和口碑赢得了他们的心。相比之下,M8的潜在客户以年轻化、追求智能化为主,买车还伴随着盲目跟风和情绪消费,这道坎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小跑题了,我小时候家里买二手车时,常听长辈说,车好不好,开着舒服最实在,这句话很简单但经久不衰。
我估算了一把,从M84个月94000台的交付体量,粗略算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3%左右(新能源SUV市场整体体量给的不确定,估算参考2023-2024年数据); M9 24万台体量,积累销售经验和质保策略上肯定领先。不过有一个问题,销量是不是带来口碑提升,这个不一定。毕竟用户多了,也意味着投诉量同比增长,车企处理不当很容易出现口碑坍塌。
我承认,刚开始写的时候觉得M8靠爆发销量能逆袭M9,想法有点大,后来想想,市场不是打快闪战,是耐力赛。M9之所以能当市场霸主,靠的是持续用户体验优化和品牌累积,在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份稳定特别难得。对了,问界有没有做过什么特别的客户关怀服务?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问你们一个比较八卦的问题,既然M8、M9都用华为技术,未来会不会再推价格带更低的华为智选版,用来撬动年轻市场?感觉这可能是他们的下一步布局,不过没细想过。厂商这样做,竞争会更激烈,但用户到底会怎么看?我还是更好奇哪款车会先过百万销量,毕竟销量背后的供应链和研发协同,才是这场新能源赛道上真正的秘密武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