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真是上演了一出让人有点看不懂的奇特景象。
按理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什么车好什么车不好,大家稍微上网查查心里都有个数。
可怪就怪在,一方面,很多以前大家觉得特别有面子的合资品牌汽车,销量跟坐滑梯似的往下掉,有的甚至一个月都卖不出去几辆,4S店里冷冷清清;可另一方面,你又能看到一些人,偏偏要去排队,甚至心甘情愿多花钱,就为了买这些正在被市场冷落的车。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这些冷清的4S店,销售展厅里没几个人,可后边的维修车间里,却常常是车满为患,等着修理的故障车能从车间里头一直排到院子外。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咱们老百姓的信息差太大,还是这车市里头有什么咱们不知道的门道?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把这层层迷雾给拨开看看。
咱们先从大家最直观的感受说起。
很多人最近逛汽车城,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像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国产品牌的店里,人头攒动,尤其是周末,看车试驾的年轻人络绎不绝,销售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可你再走到隔壁的一些日系、美系、法系合资品牌的店里,那感觉就像换了个世界,经常是销售比顾客还多,大家无所事事地站着,门口的试驾车都落了一层灰。
这种强烈的对比,其实就是市场给出的最直接的信号:消费者的选择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么,为什么曾经被大家奉为“品质保证”的合资车,现在会落到这个地步呢?
说白了,就是过去引以为傲的“神话”正在一个一个地破灭。
以前我们买车,总听老一辈说要看“三大件”,也就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方面合资品牌确实有先发优势。
但现在,这些所谓的优势项目,反而成了问题的重灾区。
就拿发动机来说,本田曾经有“买发动机送车”的美名,可近些年“机油增多”和“机油乳化”的问题,让很多车主头疼不已。
大冬天的,一拧开机油盖,看到里面一层像咖啡奶泡一样的东西,心里能不慌吗?
再比如福特的蒙迪欧,曾经也是中级车的标杆,现在却被车主们戏称为“油老虎”,市区里跑,百公里油耗轻轻松松上到12升以上,这在油价飞涨的今天,每次去加油站都感觉心在滴血。
还有一些韩系车,比如起亚K5,新车开个一两年,发动机机油盖周围就糊满了油泥,看着邋里邋遢,去问4S店,人家却说这是“正常现象”,一句话就把你打发了。
这种态度,怎么能让消费者信服?
变速箱的问题就更普遍了。
大众的双离合变速箱,曾经是先进技术的代表,但低速行驶时的顿挫、卡顿,甚至在路上突然失去动力,让不少车主苦不堪言。
有个开雪铁龙C6的车主抱怨,自己花了快二十万买的车,本想着能舒舒服服地开,结果变速箱开起来跟拖拉机似的,一顿一顿的,体验感极差。
这些问题在保修期内还好,一旦出了保修期,维修费用动辄就是上万块,修一次的钱都够买一辆不错的电动自行车了。
至于底盘和车身用料,更是槽点满满。
现代索纳塔的悬挂调校被很多车主形容为“坐船”,过个减速带,车身晃动得厉害,后排乘客感觉自己都要被颠起来了,带孩子出门,孩子都容易晕车。
车身钢板的厚度更是成了“公开的秘密”,像日产轩逸,网上有大量视频显示,它的车身蒙皮薄得可怜,用手使劲一按就是一个坑,更别说发生碰撞了。
有个同学的起亚K5,不小心在小区里蹭了一下树,车门直接凹进去一大块,去4S店报价要两千块,说是原厂钣金喷漆,结果他去路边的修理厂,三百块钱就搞定了,效果看着也没什么两样。
这巨大的差价,让车主觉得钱花得特别冤枉。
说到这,可能很多人就更疑惑了:既然合资车有这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加价去买呢?
这就涉及到消费观念和信息渠道的问题了。
在中国,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还承载了社交属性,是“面子”和身份的象征。
对于一些年龄偏大的消费者,或者信息来源比较单一的人群来说,“德国车高级”、“日本车耐用”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他们买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周围人的认同感。
就像文章里提到的,别克君越这款车,高峰期卖二十五六万,现在降到十五万左右都卖不动了,但依然有人愿意加价两万去提车,就是为了那个“牌子”,为了那份所谓的“面子”。
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款车在市场上的真实处境,也不知道同价位的国产车在配置、性能和技术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它。
这种为“面子”买单的行为,在信息对称的年轻人看来,多少有点不太理智。
而现在的年轻人,消费观念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买车前会做大量的功课,逛论坛、看评测、对比数据。
他们关心的是零百加速快不快,电池续航实不实,车机系统聪不聪明,智能驾驶好不好用。
在他们眼里,一个品牌的历史故事远不如一份详实的碰撞测试报告和一份真实的能耗数据来得重要。
当他们看到比亚迪汉用二十万的价格,提供了堪比四五十万合资车的配置和性能时,所谓的品牌光环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我们看到,国产新能源车的用户画像越来越年轻,他们更看重实际体验和科技价值。
这种消费观念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市场的撕裂。
一方面,合资车企面对库存压力,不得不大幅降价促销,有些车型优惠力度甚至达到四成以上。
但另一方面,为了维持利润,经销商又会在一些信息不对称的消费者身上动脑筋,通过强制购买高额保险、加装潢等方式变相加价。
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越是依赖过去的品牌光环,就越是跟不上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只能靠收割那些还停留在旧观念里的消费者来维持生计。
说到底,这场车市的剧变,根源在于合资车企的“傲慢”与“迟钝”。
当中国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赛道上奋起直追,把大屏幕、智能语音、辅助驾驶做成标配时,很多合资车型的车机还卡得像十年前的智能手机,导航都要重启好几次。
当国家出台了更严格的车身钢材强度和车内空气质量标准时,一些合资车却被曝出在这些看不见的地方“减配”。
他们似乎还没意识到,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凭借一个车标就轻松赚钱的时代了。
连他们4S店自己的销售,在私下里都会劝亲戚朋友去看看国产车,这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现在路上的景象也越来越有趣,我们时常能看到因为各种故障抛锚在路边的合资燃油车,而前来救援的拖车,却往往是一辆动力强劲、技术先进的国产新能源车。
这个画面,或许就是眼下中国汽车市场最真实、也最意味深长的写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