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得嘞!1-9月新势力车企KPI完成率,仅三家达标,理想只有46.4%
哎,老铁们,最近这车市的风向,真是比六月天还说变就变。年初各大新势力车企画下的“大饼”,那叫一个香啊,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年销量目标,听着都让人热血沸腾。可这刚过完九个月,一算账,好家伙,能按时交作业的居然没几个!你说这事儿闹的,是不是有点儿“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意思?前两天看到一份数据,直接给我看乐了——2025年前三个季度,新势力阵营里,KPI完成率超过75%的,掰着手指头数也就仨:小鹏、零跑、小米。而咱们那位曾经风光无限的“理蔚小”里的理想,完成率才46.4%,连一半都没到,这成绩单拿出去,怕是自己都得脸红吧?这背后到底发生了啥?是市场太卷,还是车企飘了?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这个事儿。
先说那三位“优等生”。小鹏汽车,这回真是扬眉吐气了。靠着MONA M03这款“神车”连续月销破万,前三季度干出了31万多辆的成绩,离35万辆的年度目标就差那么一口气。你说巧不巧,以前大家总调侃小鹏“技术强但卖不动”,现在人家不仅卖动了,还提前锁定了胜利。更绝的是,听说小鹏年底要推增程版X9,明年还有G7增程版,这是要全面拥抱“续航焦虑终结者”的节奏啊!从纯电先锋转型增程玩家,小鹏这步棋走得够大胆,但也足够务实。毕竟,老百姓买车,图的就是个省心省力,你技术再牛,半路趴窝了谁受得了?
再看零跑汽车,这哥们儿简直就是“性价比之王”的代名词。39万多台的销量,还单月干到了6万多辆,这数字听着都吓人。零跑的成功,说白了就是把“便宜有好货”这条路走到了极致。它的车型定位精准,价格屠夫,配置还不低,主打一个“卷死对手”。不过话说回来,零跑也面临着品牌向上的难题。一直靠低价打天下,消费者容易形成“便宜=低端”的刻板印象。现在它要推旗舰SUV D19,能不能打破这个魔咒,真正实现品牌突破,咱们还得等等看。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让习惯了高性价比的用户为品牌溢价买单,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然后是小米汽车,这绝对是今年汽车行业最大的“黑马”兼“话题王”。26万多台的销量看着不多,但关键是人家手里攥着一堆“期货订单”呢!有网友调侃:“买小米汽车,不是在提车,就是在等提车的路上。”这种“产量决定交付量”的模式,在整个车圈都独一份。雷军的粉丝效应和营销能力,确实恐怖如斯。但问题也来了,漫长的提车周期,真的不会劝退很多潜在客户吗?隔壁理想i6、问界M7 EV都上市了,你这边还在排队,换我我也着急啊。所以小米要想稳住阵脚,光靠情怀和热度不够,尽快提升产能,缩短交付周期,才是当务之急。
接下来就得聊聊那些“中等生”和“后进生”了。理想汽车,曾经的销冠,如今KPI完成率只有46.4%,确实有点尴尬。为啥?原因很简单:增程技术的护城河,被友商们拿铲子给填平了。以前你家L系列独步天下,现在满大街都是增程车,谁家还没个“里程无忧”?再加上L系列多年没大改款,新鲜感早就没了。好在理想反应快,纯电车型i6及时顶上,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一月,说明产品力还是在线的。只要明年L系列能迎来大换代,理想重回巅峰,并非不可能。毕竟,人家对家庭用户的需求,理解得还是最透彻的。
蔚来汽车,情况有点类似。45.7%的完成率,不算高也不算低。但它调整策略很聪明,推出了更亲民的“乐道L90”,加上ES8的表现也不错,算是两条腿走路了。而且有个利好消息:明年新能源购置税可能要加征,而蔚来的BaaS租电模式,能有效降低用户的税费支出,这波操作,堪称“神预判”。只是,蔚来的服务成本太高,这种“海底捞式”的体验,究竟能不能持续下去,还得打个问号。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鸿蒙智行。年初喊出100万辆的惊天目标,结果前三季度才卖了不到35万辆,完成率垫底。听着挺惨,但换个角度看,它的“含金量”可一点不低。旗下车型均价普遍在30万以上,问界更是贡献了超六成的销量。这说明什么?说明华为的品牌号召力和高端定位,是实打实的。虽然销量没达标,但赚的钱可能不少,品牌形象也立住了。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总的来说,2025年的车市,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卷”。大多数车企年初的目标,显然都过于乐观了,低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活下来的,要么像小鹏、零跑一样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法则,要么像小米、鸿蒙智行一样,用独特的模式开辟了新赛道。那么问题来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终是“销量为王”重要,还是“利润与品牌”更重要?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