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在中国卖不动,却靠中国车冲向全球,它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车友们,不知道你们最近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马自达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款全新新能源车EZ-,售价从11.99万元起,配置相当丰富,大屏幕、抬头显示、智能驾驶辅助一应俱全,纯电续航能达到200公里。 按理说,这样的配置和价格在当今新能源市场应该能掀起一些波澜,但实际情况是,这款车在中国上市时几乎没引起什么关注。 反倒是从今年4月开始,马自达把这款车运往欧洲,接下来还计划进入泰国市场,重庆工厂竟然成了马自达全球电动车的出口基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马自达在玩什么新花样?

马自达在中国卖不动,却靠中国车冲向全球,它到底在打什么算盘?-有驾

我特意去试驾了这款EZ-,发现它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 坐进驾驶室,第一感觉就是这款车在努力平衡马自达传统的运动基因与当代电动车应有的科技感。 中控大屏尺寸适中,不会像一些新势力品牌那样过分追求大而失去美感,界面设计直观易懂。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保留了部分物理按键,这在当今触控屏泛滥的时代反而成了一种贴心设计,驾驶时进行常用操作更加安全便捷。

关于智能配置,马自达EZ-6装备了抬头显示系统,车速、导航等关键信息直接投射在挡风玻璃上,让驾驶者无需低头就能获取信息。 它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达到了L2级别,包含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 我在城市快速路上实际测试了这些功能,系统对车道线的识别相当准确,跟车时的加减速也处理得比较自然,不会出现突兀的刹车或加速,给人一种安心感。

说到动力表现,EZ-6的纯电版本续航官方标注为200公里,这个数字对于日常通勤来说已经足够。 我在试驾过程中特别注意了它的能量回收系统,提供了多档可调,最强档位下单踏板驾驶体验相当不错,能有效减少刹车使用频率。 底盘调校明显保留了马自达一贯的运动风格,过弯时支撑性良好,转向精准,没有完全向舒适性妥协,这种驾驶乐趣在电动车中并不常见。

马自达在中国卖不动,却靠中国车冲向全球,它到底在打什么算盘?-有驾

车友们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这样一款产品力不错的车在中国市场反响平平? 我觉得问题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马自达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形象和营销方式。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已经被各种新势力品牌教育得习惯于听故事、讲情怀,比如理想的家庭定位、零跑的性价比故事、小鹏的科技标签。 相比之下,马自达似乎还在沿用过去那套强调参数和性能的沟通方式,与消费者缺乏情感连接。

我去过几家马自达的4S店,发现它们大多还保持着传统的销售模式,没有像新能源品牌那样转型为体验中心。 当你询问关于OTA升级、智能驾驶功能细节时,销售人员的回答往往不够专业和自信。 这种体验上的落差,让消费者即使面对一款不错的产品也会犹豫不决。

但马自达似乎并不打算在中国市场与本土品牌正面硬刚,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战略意义的道路——利用中国制造的優勢,通过马自达的全球网络将产品销往海外。 这种做法其实相当聪明,既利用了长安汽车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积累,弥补了自身在电动化转型上的不足,又借助马自达的品牌影响力和全球渠道打开了新的市场。

我了解到,马自达计划到2026年使其新能源车占全球销量的70%,2027年达到90%。 如此激进的电动化目标,如果仅依靠日渐萎缩的中国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 而出海战略恰好为马自达提供了一条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路径。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马自达EZ-6的出海模式代表了一种新的趋势:中国正在从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转变为全球汽车制造的核心基地。 重庆工厂作为马自达全球电动车的出口基地,凭借中国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成本优势和生产效率,为马自达的全球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政策环境也为这种模式提供了便利。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本就享有诸多便利措施,欧盟对没有补贴的进口电动车放宽了要求,RCEP协议更是降低了关税壁垒。 马自达巧妙地利用了这些条件,打造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外资品牌+中国制造+全球销售。

我试驾完后与几位汽车行业的朋友交流,他们都认为马自达的这种策略实际上是对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精准把握。 在中国市场,马自达品牌影响力有限,与本土新能源品牌竞争不占优势;但在欧洲、东南亚等市场,马自达品牌仍有一定号召力,结合中国制造的成本和技术优势,反而能形成竞争力。

马自达在中国卖不动,却靠中国车冲向全球,它到底在打什么算盘?-有驾

那么,马自达EZ-6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车? 从我个人的试驾体验来看,它是一款在驾驶质感上保留马自达传统优势,在智能化方面跟上主流水平,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它的内饰用料讲究,座椅舒适性不错,空间布局合理;它的动力输出平顺,操控精准,续航实在;它的智能配置足够丰富,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有趣的是,这款在中国市场被冷落的车型,很可能在欧洲等市场找到知音。 欧洲消费者对驾驶质感的要求更高,对马自达品牌的认可度也较高,加上中国制造带来的价格竞争力,EZ-6完全有可能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

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不禁让我思考:评价一个汽车品牌的成功与否,是否应该超越单一市场的表现? 马自达EZ-6的中国遇冷与全球野心,折射出的是整个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当中国制造的实力足够强大,外国品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品牌定位,还是转变为利用中国制造优势的全球运营商? 这不仅是马自达面临的课题,也是所有合资品牌需要思考的问题。

车友们,假如你有十几万的预算,你会考虑马自达EZ-6这样一款车吗? 当你知道这款在中国不太受待见的车,很可能在海外市场大放异彩时,你会不会对它有新的认识? 在我看来,马自达EZ-6的价值可能不在于它在中国卖了多少辆,而在于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全球汽车产业协作模式。 这样的车子,你觉得怎么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