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025年的车市,怎么就刮起了“大电池增程”的歪风邪气?
难道我们真的在为“堆砌数据”买单,把本该简单的出行工具,搞成了沉甸甸的负担?
我这几十年在车轮上打滚的经验告诉我,这路子,从一开始就走偏了。
那些年,增程车本该有的模样
还记得吗?
早些年,增程这玩意儿,是给小电池配个发动机,目的明确得很:城市里通勤,用电,省钱,安静,那叫一个舒坦。
偶尔来一次长途旅行,电量见了底?
别慌,发动机这会儿就该登场了,它负责发电,让你继续前行,既解决了里程焦虑,又没让荷包大出血。
那时,电池小巧,车身轻盈,价格也亲民,发动机更像是个“以防万失”的备用方案,这才是真正聪明的用法,是“大道至简”的智慧体现。
如今的“巨婴”:大电池增程的沉重代价
可现在呢?
这帮车企,是嫌车不够大,还是嫌油价不够高?
增程车的电池,一个比一个夸张。
就说那智己,塞进去一块66度的大电池,纯电续航能飙到450公里开外,比不少纯电车还要能跑!
可咱老百姓,每天在广州这样的城市里通勤,往返个50公里都算多的了。
这电池,充一次电,足够我跑上一周!
可那台1.5T的发动机,加上油箱、管路,足足两百多公斤的“附加值”,一年到头,能启动几次?
天天开车,我感觉我是在拉着一堆“废铁”前行,这滋味,可真不好受。
这种“负重前行”的后果,你猜怎么着?
就拿理想L9来说,这车整备质量直接飙到了2.5吨以上,比那电池容量更大的特斯拉Model Y,还要重出半吨!
半吨啊!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车子越重,操控越显笨拙,更别提它对能源的“胃口”也跟着大增。
本来充一次电能跑一周的路,硬生生被这沉甸甸的家伙给“吞噬”了不少续航,这不就是纯粹的“白花冤枉钱”吗?
“负薪追骥,不如归马”,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适用。
成本黑洞:不只是购车价那么简单
再说成本,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大容量电池,本身就是个“吞金兽”,再加上一套完整的发动机系统,车价自然水涨船高。
更要命的是,就算那发动机一年只启动个十次八次,保养它也得钱吧?
油箱里的汽油放久了,还可能变质。
这前前后后算下来,都是实实在在的额外支出。
这不就是把简单的出行,硬生生搞成了一个“成本黑洞”吗?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再多的配置也只是空中楼阁。
长途焦虑?
逻辑上的“滑铁卢”
有人会搬出“大电池增程能解决长途焦虑”的论调,我只能说,这逻辑,简直是“滑铁卢”式的崩塌。
真要应对长途,一台小电池配上发动机,足矣。
电量耗尽,发动机发电,就能继续前行。
何必为了那一年里屈指可数的几次长途跋涉,天天背负着大电池和发动机的双重“枷锁”?
这不就像是为了一年吃一次龙虾,天天在家囤着一整只龙虾,最后还被它占了冰箱的空间。
“过度设计”的迷局,谁来买单?
归根结底,这“大电池+增程”的模式,在我看来,就是车企为了在续航数据上“卷”出新高度,而进行的一种“过度设计”。
这就像是给一碗清汤面,硬是加了海参、鲍鱼,味道未必就更好了,成本却直线上升。
笔者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深切体会到,技术的进步,应该是让生活更便捷,而不是更复杂。
我们追求的是“少即是多”,是“大道至简”的智慧。
未来已来,谁还会为“累赘”买单?
设想一下,当充电桩遍布大街小巷,充电时间缩短到一杯咖啡的功夫,而固态电池的曙光也已显现,纯电车动辄就能跑上千公里。
那时候,谁还会心甘情愿地为这套“又重又贵”的双动力系统买单?
这些被过度设计出来的“巨婴”增程车,恐怕就只能在二手车市场里,默默地扮演着“情怀”的角色了。
所以,你觉得,这大电池增程车,究竟是解决了问题,还是制造了新的麻烦?
是真正的科技进步,还是被数据绑架的“智商税”?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我们一起聊聊,这汽车的未来,究竟该往何处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