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途锐,这个曾经与保时捷卡宴称兄道弟的豪华SUV,如今在中国市场彻底凉了。 2025年9月,它只卖出了300多台,连奥迪Q7的零头都赶不上。 更让人唏嘘的是,价格从过去的五六十万一路跌到四五十万,依然无人问津。 到底是什么让这款车沦落到这般田地?
说起途锐的销量,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2025年9月,全国只卖出300多台,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同期奥迪Q7卖了近千台,宝马X5的月销更是轻松破万。 途锐的销量甚至比不上一些二线豪华品牌的冷门车型。
回顾历史,途锐可不是这般光景。 初代车型在2002年登场时,顶配版本售价高达158万元,12缸发动机的加持让它成为土豪们的宠儿。 如今,入门款2.0T车型落地价只要40多万,相当于打了六折。
价格跳水背后是销量的持续低迷。 2025年以来,途锐最好的月销量是5月份的400台左右,8月份更是跌到276台。 这种下滑趋势已经持续了多年,大众进口车业务也因此萎缩到仅剩途锐和高尔夫两款车型。
价格战并没有挽救途锐。 目前市场上,23款2.0T和25款2.0T的落地均价都在40多万区间,23款3.0T起步价53万左右。 相比几年前,同样配置的车型降价超过10万元。
降价之无效,是四五十万价位的SUV市场已经杀成一片红海。 在这个区间,消费者可选的车型太多了。 传统豪华品牌有奥迪Q7、宝马X5,二线豪华有雷克萨斯RX,国产新势力有问界M9、理想L9。
奥迪Q7作为途锐的“同平台兄弟”,价格只贵了不到十万,品牌溢价更高。 很多消费者表示,花四五十万买车时,更愿意选择奔驰、宝马这样的传统豪华品牌。
国产新能源车的崛起更是给了途锐致命一击。 问界M9在2025年8月单周销量就达到6144辆,理想L9月销稳定在万台以上。 这些车型在智能化、空间和配置上都碾压途锐。
大众品牌本身在高端市场缺乏号召力。 有车主直言:“开途锐出门,经常被误认为是途观或者途昂。 ”花四十多万买一辆大众,在很多人看来不如买奥迪有面子。
途锐在产品设计上存在短板。 2023款车型被吐槽像放大版的��观L,毫无旗舰SUV的气场。 2025款虽然试图走年轻化路线,设计语言和新途昂太过相似,缺乏辨识度。
尺寸是另一个硬伤。 车长4878mm,轴距2899mm,这个数据在豪华中大型SUV中垫底。 对比宝马X5的5060mm车长和3105mm轴距,途锐的后排空间显得格外局促。
甚至一些豪华中型SUV的尺寸都接近途锐。 雷克萨斯RX的车长达到4890mm,轴距2850mm,��际空间表现反而更好。 在中国市场,消费者对SUV的尺寸尤其敏感。
机械素质本是途锐的强项。 全系标配空气悬架、托森全时四驱系统,与保时捷卡宴、奥迪Q7同平台打造。 3.0T V6发动机最大功率340马力,峰值扭矩450牛米。
这些传统优势在电动化时代逐渐失色。 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车普遍配备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系统,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 途锐的高油耗成为短板,市区综合油耗往往超过12L/100km。
配置方面,途锐厚道。 HUD抬头显示、真皮座椅、四区自动空调都是标配。 对比新势力车型的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配置显得传统而保守。
市场反馈显示,途锐的目标客户群正在萎缩。 原本追求低调奢华的中年企业家群体,要么转向更豪华的品牌,要么被新能源车吸引。 年轻消费者则直接跳过这类传统燃油车。
经销商层面的反馈更直接。 有销售顾问表示,现在来看途锐的客户,大多是抱着“捡漏”心态来的,真正下单的少之又少。 库存压力导致终端价格一降再降。
大众进口车的网络收缩也影响了途锐的销售。 目前全国大众进口车经销商数量大幅减少,很多二三线城市已经无法提供试驾和售后服务。
产品质量问题也不时出现。 车质网数据显示,2025款途锐投诉量增加,主要集中在车机系统卡顿、电子故障等方面。 对比新势力车型的OTA升级能力,途锐的智能化水平落后一代。
二手车市场的数据更说明问题。 三年车龄的途锐保值率不到50%,同期宝马X5保值率超过60%。 这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市场竞争还在加剧。 2025年下半年,更多国产新能源品牌进入40-50万价位区间,包括蔚来、小鹏等推出的中大型SUV。 这些车型在续航、智能驾驶方面持续迭代。
大众品牌自身的转型困境也波及途锐。 随着大众全力推进电动化,资源向ID系列倾斜,途锐这类燃油车型的更新速度放缓。
消费者购车观念的变化是根本原因。 现在买40万以上SUV的消费者,更看重智能化体验、用车成本,而非传统的机械素质。 途锐的托森四驱再强,也难敌800V快充的便利性。
终端销售情况显示,目前途锐是23款和25款同堂销售,两款车型都面临库存压力。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23款车型降价10万清库存的情况。
对比同价位竞品,途锐的用车成本偏高。 保险费用、保养费用都向豪华品牌看齐,缺乏相应的品牌溢价。 有车主算过一笔账,五年用车成本比奥迪Q7还高。
设计语言的老化是另一个问题。 大众家族式设计应用在途锐上,让这款旗舰SUV看起来不够。 相比之下,宝马X5的双肾格阵、奔驰GLE的优雅线条更具辨识度。
空间布局的不足在家庭用户中尤其。 途锐的第二排空间对比同级车型没有优势,后备箱容积也中规中矩。 对于有孩家庭来说,这些因素很关键。
动力系统方面,虽然3.0T发动机参数亮眼,实际驾驶中油耗偏高。 在油价持续高位的背景下,很多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混动或纯电车型。
配置分布也存在问题。 低配车型缺乏吸引力,高配车型价格又接近豪华品牌。 这种定位尴尬让途锐在市场中难以找到明确的目标客群。
经销商促销力度不断加大,效果有限。 有门店推出“零首付”、“五年免息”等政策,到店客流量依然稀少。 市场对这款车的兴趣降温。
行业分析师指出,途锐的困境是传统燃油豪华SUV市场的缩影。 在电动化转型期,这类车型普遍面临销量下滑的压力。
产品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 2025款途锐相比老款改进有限,主要变化集中在外观细节。 核心的动力系统、智能化配置没有质的提升。
品牌形象的老化也是问题。 大众在年轻消费者心中依然是“大众”品牌,难以支撑高端产品的溢价。 相比之下,新势力品牌更具科技感和新鲜感。
售后服务网络的问题不容忽视。 大众进口车的4S店数量减少,导致部分车主保养维修不便。 这在豪华车市场是致命伤。
市场竞争维度已经改变。 现在评判一款车的好坏,不再只看三大件,而是综合考量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补能网络等新指标。 途锐在这些方面全面落后。
终端价格体系混乱也影响了消费者信心。 不同地区、不同经销商的报价差异巨大,这让潜在买家持观望态度。
产品定位模糊是根本问题。 途锐既想保持豪华感,又舍不得放下身段,最终在性价比和品牌力之间两头落空。
用户口碑呈现两极分化。 忠实粉丝称赞其机械素质,更多消费者吐槽其设计保守、科技感不足。 这种口碑分化限制了销量增长。
市场促销活动效果短暂。 618、双11等电商节期间,途锐会有短期销量提升,节后立即回落。 这说明消费者多是价格敏感型,而非品牌忠诚型。
对比同级车型的迭代速度,途锐的更新周期偏长。 宝马X5、奔驰GLE基本保持两年一改款,途锐的换代周期长达六年以上。
经销商库存深度持续加大。 部分门店的途锐库存周转期超过半年,远高于行业平均的45天。 这导致资金压力巨大。
产品质量稳定性出现波动。 2025款车型的电子系统故障率有所上升,车机死机、导航卡顿等问题频发。 对比新势力车型的流畅体验,差距。
用车成本核算显示,途锐的长期持有成本高于预期。 油耗、保险、保养三项支出,五年下来比同价位新能源车高出数万元。
品牌溢价能力持续走弱。 在二手车市场,三年车龄的途锐残值率低于奥迪Q5L这类中型SUV。 这反映出市场对品牌的认可度下降。
产品配置策略存在问题。 全系标配空气悬架看似厚道,增加了制造成本和故障风险。 很多消费者更愿意为科技配置买单。
设计语言没有突破。 2025款车型依旧延续大众家族风格,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元素。 在颜值即正义的市场,这很吃亏。
空间利用率不及对手。 虽然轴距接近2.9米,实际乘坐空间不如雷克萨斯RX。 后排中央地台凸起较高,影响中间乘客舒适性。
动力总成技术更新缓慢。 依旧采用8AT变速箱,而竞争对手已经开始普及混动技术。 燃油经济性差距拉大。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落后。 仅配备L2级辅助驾驶,而新势力车型已经实现高速NOA等功能。 科技感差距。
售后服务体验不佳。 进口车配件等待时间长,维修保养费用高。 这些实际问题影响车主口碑。
市场营销投入不足。 对比宝马X5、奔驰GLE的广告投放,途锐的市场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消费者调研显示,潜在买家最不满意的三点是:品牌档次感不足、设计不够豪华、智能化落后。 这三点恰恰是当前市场的核心竞争维度。
终端销售渠道萎缩。 大众进口车经销商数量从高峰期的200多家缩减到不足100家。 销售网络收缩影响销量。
产品竞争力分析表明,途锐在40个核心产品力指标中,有32项落后于同级平均水平。 尤其是在智能化、电动化相关指标上差距巨大。
用户画像逐渐模糊。 原本的目标客户群(40-50岁男性企业家)要么消费升级,要么转向新能源。 新客户群又难以建立。
市场竞争格局彻底改变。 五年前,途锐的主要对手是宝马X5、奔驰GLE;现在,问界M9、理想L9成为更直接的竞争车型。
产品生命周期进入尾声。 通常车型生命周期6-8年,途锐现款平台已接近寿命末期。 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
消费者认知固化。 在很多人心中,大众品牌就是20-30万价位,难以接受40万以上的定价。 这种认知需要长期品牌建设才能改变。
销售数据趋势不容乐观。 途锐的销量下滑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连续多年的持续下跌。 这说明问题出在根本的产品力和品牌力上。
对比测试结果尴尬。 媒体横评中,途锐在机械素质得分领先,综合评分落后。 消费者更看重整体体验而非单项优势。
用户投诉内容变化。 早期投诉集中在质量问题,现在更多抱怨设计老旧、科技感不足。 这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
经销商信心受挫。 部分经销商已经停止订购新款途锐,专心清库存。 这恶化销售环境。
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错位。 消费者想要的是智能、节能、时尚的SUV,途锐提供的却是传统、耗油、保守的选择。
品牌价值评估下降。 在最新汽车品牌价值榜中,大众品牌排名下滑,而中国新势力品牌排名上升。 此消彼长间,差距拉大。
终端促销效果递减。 同样的优惠幅度,三年前能带来销量翻倍,现在只能刺激少量增长。 市场对价格的敏感度在降低。
产品更新缺乏亮点。 2025款相比2023款主要变化是前脸设计和灯组,核心产品力没有提升。 这种小改款难以激发购买��。
用户决策因素改变。 现在买这个价位SUV的消费者,首先考虑的是品牌形象和智能化水平,而非传统的越野能力。
市场竞争强度持续加大。 2025年又有多个新品牌进入中大型SUV市场,包括小米、极氪等。 市场供给过剩,需求相对饱和。
产品口碑传播受阻。 在短视频、直播主导的营销环境下,途锐缺乏话题性和传播点。 难以在社交媒体引发讨论。
售后服务成本高企。 进口车配件价格昂贵,等待周期长。 这些实际问题劝退不少潜在买家。
产品质量一致性受质疑。 有车主反映不同批次的车型存在装配工艺差异。 这种品控问题影响品牌形象。
市场营销策略陈旧。 依旧依赖传统广告投放,而竞争对手已经全面转向数字化营销。 传播效率存在差距。
消费者试驾体验平淡。 对比新势力车型的智能座舱体验,途锐的传统内饰设计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产品配置选择单一。 主要靠2.0T和3.0T两款动力,缺乏混动选项。 在电动化趋势下显得不合时宜。
品牌形象转型困难。 大众试图向科技感转型,消费者认知转变需要时间。 途锐成为转型期的牺牲品。
终端价格透明度低。 不同经销商报价差异大,选配项目复杂。 这种不透明感影响购买决策。
产品质量可靠性评分下滑。 在第三方评测中,途锐的故障率高于德系豪华品牌平均水平。
用户满意度调查显示,途锐车主对品牌的推荐意愿低于行业平均。 口碑传播效应减弱。
市场竞争维度多元化。 现在评判一款车要看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补能网络、OTA能力等,途锐在这些新维度全面落后。
产品力分析表明,途锐在传统机械素质上的优势,不足以弥补在智能化、电动化上的短板。 市场天平已经倾斜。
销售渠道效率低下。 进口车复杂的物流环节导致交付周期长,难以满足当下消费者对快速交付的需求。
品牌溢价能力持续衰减。 在消费者心中,大众品牌的溢价空间不断收窄,难以支撑40万以上的定价。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失误。 该换代时没有及时换代,小改款又缺乏诚意。 错失市场机会。
用户需求洞察偏差。 大众对目标客户的需求判断滞后,没有及时跟上市场变化节奏。
市场竞争环境恶化。 豪华品牌价格下探,新势力产品力上升,途锐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
产品质量口碑分化。 核心机械部件评价高,电子系统故障频发。 这种不均衡的产品力影响用户体验。
品牌形象定位模糊。 既想保持低调奢华,又想要科技感,最终两头不讨好。
销售服务体系落后。 对比新势力的直营模式,传统4S店的服务体验存在差距。
产品更新迭代缓慢。 平台技术更新周期长,导致产品力与时代脱节。
市场竞争格局重构。 传统豪华品牌、新势力品牌重新划分市场,途锐这类过渡型产品难以找到定位。
用户消费观念变革。 从追求品牌到注重体验,从看重机械到关注智能,途锐的价值主张不再吸引人。
产品竞争力持续衰减。 在没有根本性革新的情况下,途锐的市场表现难以逆转。
销售数据真实反映市场选择。 300台的月销量说明,消费者用钱包投了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