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预售15万台订单,9月交付1901辆,800V快充技术却遭遇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的尴尬困局

4月预售15万台订单,9月交付1901辆,800V快充技术却遭遇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的尴尬困局

一位刚从某品牌4S店出来的朋友,手里攥着退订单,脸上写满了无奈。他告诉我,等了四个多月,车还没到,倒是看到了一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数据游戏。

15万台小订单背后,真正转成大定的不到8%。那些铺天盖地的宣传数据,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看起来很美,够不着。

订金游戏里的数字魔术

4月预售15万台订单,9月交付1901辆,800V快充技术却遭遇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的尴尬困局-有驾

500到2000块的可退订金,和那种锁定配置的真金白银完全不是一回事。正常车型的转化率能到25%,这款车却连8%都没摸到。车友群里有人算过,按这个比例,那15万台订单最终能成交的,撑死了也就一万多台。

四个月的等待期,足够让不少人改变主意。尤其是当隔壁展厅里那些成熟品牌现车充足,优惠力度还不小的时候。

高科技与现实的错位

4月预售15万台订单,9月交付1901辆,800V快充技术却遭遇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的尴尬困局-有驾

18分钟充到80%电量,听起来确实诱人。但全国能支持这种峰值功率的超充桩,覆盖率连3%都不到。大多数时候,你还得老老实实用7kW的家用桩,或者排队等那些功率一般的直流桩。

激光雷达、多颗摄像头,硬件配置够豪华。但城市NOA功能只在三个一线城市开放,还得签免责协议。下雨起雾的时候,系统直接降级成L2,那些花了大价钱买来的传感器,也就是个摆设。

车友群里有位深圳的朋友说,他那台车的智能驾驶功能,到现在还有一半处于“即将开放”状态。买车时承诺的功能,交付后变成了“期货”。

4月预售15万台订单,9月交付1901辆,800V快充技术却遭遇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的尴尬困局-有驾

细节体验的落差

硬件配置不差,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纸面数据能媲美30万级别的车。但开过的朋友都知道,后悬调得有些硬,过减速带的时候后排乘客体感明显。这种细节上的妥协,在日常用车中会被无限放大。

续航达成率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夏天城市工况能到78%,冬天就只剩61%了。高速120巡航的时候,续航直接缩水近四成。虽然配了热泵空调,但零下5度还是得靠PTC加热,电耗自然上去了。

4月预售15万台订单,9月交付1901辆,800V快充技术却遭遇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的尴尬困局-有驾

有意思的是,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这些北方朋友刚需的配置,居然还要选装。设计师大概没在东北过过冬。

服务网络的短板

4月预售15万台订单,9月交付1901辆,800V快充技术却遭遇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的尴尬困局-有驾

217家服务点,听起来覆盖面不小。但仔细看分布,三四线城市主要靠合作维修点撑场面。车机系统出了问题,还得开回4S店刷固件,远程诊断功能到现在都没开放。

这年头,连空调都能远程控制了,汽车的数字化服务却还停留在“到店维修”的阶段。反观那些成熟品牌,90%以上的软件问题都能远程解决,差距显而易见。

一位车主跟我抱怨,他那台车的中控黑屏问题,从发现到解决花了两周时间,期间往4S店跑了三趟。这种体验,确实让人怀疑所谓的“智能汽车”到底智能在哪里。

4月预售15万台订单,9月交付1901辆,800V快充技术却遭遇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的尴尬困局-有驾

用脚投票的消费者

15到20万这个价格区间,选择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成熟品牌有着庞大的售后网络和用户口碑,新兴品牌虽然在某些技术点上有突破,但综合实力的比拼还需要时间验证。

数据不会撒谎:43%的小订用户最终选择了其他品牌。这些人用真金白银告诉市场,什么才是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东西。

4月预售15万台订单,9月交付1901辆,800V快充技术却遭遇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的尴尬困局-有驾

有个朋友原本看中了这款车的800V技术,结果在4S店坐了一圈,发现充电地图上能用的超充桩少得可怜,当场就改主意了。技术再先进,用不上就是白搭。

营销与现实的距离

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最终还是退了订金,转头买了台现车。他说,买车是为了开的,不是为了等的,更不是为了给厂家当测试员。

4月预售15万台订单,9月交付1901辆,800V快充技术却遭遇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的尴尬困局-有驾

市场教育了太多品牌一个道理:消费者已经越来越理性,再漂亮的PPT也抵不过实际的用车体验。交付跟不上,体验有落差,服务网络不完善,最终还是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选车这事儿,还是得看实际用车场景。毕竟,再炫酷的技术,如果日常用不上,那就是花钱买寂寞。时间和销量数据,会给出最终的评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