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猛涨!上汽前十月卖出364.7万辆,行业新增长范本

最近看到上汽前十个月的成绩单,卖了三百多万辆车,同比增长接近两成。

说实话,第一反应不是叫好,而是有点恍惚。

就好像你看着一个从小就家大业大、一直靠收租过日子的地主家少爷,突然有一天跟你说,他开始下地干活了,而且收成还不错。

你心里会嘀咕:他是真的想通了,还是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销量猛涨!上汽前十月卖出364.7万辆,行业新增长范本-有驾

要捋清楚上汽这艘巨轮到底在干嘛,不能只看它甲板上摆了多少新货,得下到机舱里,看看它到底换了什么发动机,甚至是不是连船体结构都敲掉重来了。

我们得先算一笔“历史账”。

过去二三十年,上汽的形象是什么?

是“共和国长子”,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门面,更是合资模式的最大受益者。

上汽大众的桑塔纳、帕萨特,上汽通用的别克、雪佛兰,这些名字就是一代人关于汽车的集体记忆。

靠着“市场换技术”这条路,上汽舒舒服服地当了几十年的销冠,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这个模式的本质,就是当一个“包租公”。

我出地(市场、渠道、生产许可),你(外方)出技术和品牌,利润大头一起分。

在那个汽车是绝对稀缺品的年代,这生意简直是躺着赚钱。

但问题是,租收久了,人是会变懒的。

自己的研发能力、品牌建设,自然就没那么上心了。

反正有合资这头现金牛,何必去干那份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然而,时代变了。新能源这股浪潮打过来,直接把“包租公”的房给淹了。

新一代的消费者,尤其是买新能源车的这批人,他们不认什么“德味”、“美系肌肉”的老黄历。

他们认的是智能座舱、是自动驾驶、是三电系统。

在这片新大陆上,大众的ID系列卖不过比亚迪,通用的电车也没掀起什么水花。

过去最肥的现金牛,突然变成了需要不断输血去转型的“成本牛”。

这就是上汽面临的“结构性困境”:最赚钱的业务,成了转型的最大包袱。

这就像一家极度依赖煤炭发电的电力公司,在所有人都开始用光伏和风能的时候,它手里那几座最大的煤矿,反而成了最烫手的山芋。

所以,现在再回来看这份销量数据,味道就不一样了。

增长19.5%固然可喜,但更有意思的是结构。

自主品牌占比干到了快六成,新能源车单月卖了15万辆。

销量猛涨!上汽前十月卖出364.7万辆,行业新增长范本-有驾

这组数据翻译过来就是:上汽这个“地主家的少爷”,终于开始大规模开垦自家那片过去有点荒的“自留地”了。

而且,他不是在自留地里继续种老庄稼(燃油车),而是直接上了全套现代农业设备,开始搞高附加值的新作物(新能源车)。

这里面,我们至少能看到两层深刻的变化。

第一层,是“算账方式”的改变。

过去,上汽内部可能算的是一本“利润账”。

哪个业务赚钱,哪个就是好业务。

合资利润高,那就资源倾斜。

自主品牌烧钱搞研发,回报慢,那就在集团内部的优先级靠后。

现在,它被迫开始算另一本“生存账”,或者叫“未来账”。

这本账的核心不是当下赚多少钱,而是五年、十年后,公司还能不能活下去。

从这个角度看,哪怕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现在卖一辆亏一辆,但只要能换来技术积累、市场份额和用户数据,那这笔“亏损”就是值得的。

因为这是在为未来买门票。

所以我们看到了智己LS6这种产品,敢于把一堆高阶技术(比如准900V平台)打到20多万的价位。

这在过去那个追求单车利润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这背后是一种战略决心:用利润换时间,用规模换未来。

第二层,是“组织架构”的自我革命。

一个年销几百万辆的巨型国企,最怕的就是部门墙和内部协同失灵。

研发部门觉得销售不懂技术,销售部门觉得生产跟不上市场,各个山头林立,决策链条长得吓人。

这种“大公司病”,在转型期是致命的。

上汽搞的那个“大乘用车一体化”改革,听起来很拗口,其实就是一次“拆墙运动”。

它把原来分散的乘用车公司、研发总院、零部件公司等等,强行捏合在一起。

目标只有一个:让信息和指令能够快速传导,让整条价值链为了“卖出更多有竞争力的车”这一个目标而协同作战。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于登天。

销量猛涨!上汽前十月卖出364.7万辆,行业新增长范本-有驾

这等于是在集团内部搞一场“权力再分配”,要动无数人的奶酪。

能把这个推动下去,本身就说明了高层面临的压力有多大,转型的决心有多强。

这比发布几款新车,意义要深远得多。

这才是那个看不见的“核心密码”。

最后,再聊聊海外市场。前三季度出口了80多万辆,MG在欧洲卖成中国品牌第一。

这步棋走得非常妙。它为上汽的转型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缓冲带”。

国内市场现在是什么状况?

两个字:血海。

价格战从年头打到年尾,所有人都杀红了眼。

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是上汽这样的巨头,利润空间也被极度挤压。

而出海,尤其是去欧洲这种成熟市场,情况就不一样了。

一方面,定价权相对主动,一辆MG4 EV在欧洲的价格,比国内高出一大截,能实实在在地赚到利润,反哺国内的研发和价格战。

这叫“外线作战,支援内线”。

另一方面,能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本身就是对产品力和品牌的最好背书。

这比在国内砸多少广告都有用。

当一个英国人或者德国人愿意为你的车买单时,你再回头跟国内消费者说你的车品质好,底气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捋到这,上汽的画像就清晰了。

它不是一个优等生在展示自己的成绩,而是一个曾经的“旧贵族”,在时代剧变下,用尽全身力气进行的一场“自救”。

它手里的牌,是庞大的体量、深厚的产业链基础、以及海外市场这个宝贵的“第二战场”。

它要克服的困难,是根深蒂固的路径依赖、庞大身躯的惯性、以及合资品牌这个“甜蜜的负担”如何处置的问题。

那份销量报告,只是这场漫长战役中的一份阶段性战报。

数字背后,是一个庞大机体内部正在发生的剧烈化学反应。

这场反应最终是会催生一个全新的、更强大的物种,还是在痛苦的转型中消耗掉所有元气,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但至少,我们看到了它在动,而且是在用一种近乎“刮骨疗毒”的方式在动。

对于一个曾经习惯了“躺赢”的巨人来说,这本身就比任何增长数字都更值得关注。

共勉共戒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