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尹同跃:28年技术,要‘不客气’了!

奇瑞,这次真的“不客气”了!

芜湖这场“创新·智领全球”的2025全球创新大会,与其说是行业盛会,不如说是一场中国汽车产业硬核实力的集中爆发。

想想看,一个以“创新”为名的论坛,能把20多位院士、行业大咖,还有1500多位参会者,围绕着电动化、智能化、AI+创新这三大“硬核赛道”聚在一起,这阵仗,不亚于一场思想的“武林大会”。

尹同跃董事长那句“奇瑞全球化创新体系也要不客气了!”

掷地有声,背后是28年技术积淀所铸就的强大底气。

我常在想,一个企业要走向全球,靠的是什么?

是花哨的营销,还是实打实的技术?

奇瑞给出的答案是后者。

他们构建了一个涵盖技术、文化、管理的“全域创新生态”,目标直指“用户喜爱和信赖的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基于1772万全球累计用户、543万海外用户,以及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网络所形成的坚实根基。

甚至,在今年9月,他们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这无疑为他们的全球化战略插上了资本的翅膀。

刚刚,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尹同跃:28年技术,要‘不客气’了!-有驾

那么,这场“不客气”的创新,具体体现在哪儿?

三大技术论坛,简直是汽车科技的“前沿阵地”。

还在为电池焦虑?

在电动化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孙学良、欧盟科学院院士孙金华等权威声音,聚焦新一代电池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安全防护。

奇瑞副总裁古春山更是直接亮出底牌:《赋能全球出行,引领能源变革》的报告中,他明确指出,奇瑞已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技术体系,从材料到绿色制造,构建起核心自主可控的供应链。

这就像是给电池装上了“定心丸”,让用户彻底告别续航里程的阴影。

笔者亲身体验过一些新能源车型的续航焦虑,深知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对于用户信心的重要性。

刚刚,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尹同跃:28年技术,要‘不客气’了!-有驾

智能驾驶,更是让“老司机”都可能感到一丝“后浪推前浪”的压力。

智能化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等大咖云集。

奇瑞汽车副总监张强博士,用“全域AI”战略,以及“灵犀智舱”和“猎鹰智驾”两大技术品牌,描绘了从L2到L4级全场景智能驾驶的蓝图,并且强调了技术的全球适应性。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未来的驾驶体验,是否会像“大道至简”,变得如此轻松自如?

我们常说,科技改变生活,而智能驾驶,正是这种改变最直接的体现。

刚刚,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尹同跃:28年技术,要‘不客气’了!-有驾

AI与座舱的深度融合,更是让人脑洞大开。

欧洲科学院院士曲小波、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等AI领域的弄潮儿,在AI+创新论坛上,探讨着“CheryGPT企业级智慧大脑”的构建。

奇瑞副总裁戴闯表示,他们正推动AI技术从“交互智能”向“责任智能”演进。

这背后,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

想象一下,你的车不仅能理解你的指令,更能预判你的需求,甚至在你需要的时候,承担起一份“责任”,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就像是拥有一位全天候、全方位的智能出行伙伴。

而“开阳实验室”,更是奇瑞创新模式的一大亮点。

它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理论研究,而是被打造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和战略联盟,奇瑞打通了高校研究与工厂落地的壁垒,实现了“科研成果找企业工程化”和“企业技术需求找研发团队”的“双向奔赴”。

这背后,是4000多项“星火课题”的产出,是新技术、新专利的源源不断。

这种模式,如同“聚沙成塔”,汇聚各方力量,激发出强大的创新动能。

正如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所言:“想了解中国,就到安徽来,到芜湖来,到奇瑞了解创新。”

这番话,是对奇瑞创新模式的最佳注解。

刚刚,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尹同跃:28年技术,要‘不客气’了!-有驾

2025年,“瑶光2025”战略的关键收官之年,这场开阳论坛,不仅仅是一场高规格的技术对话,更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中国样本”。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之际,“技术奇瑞”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以卓越的实力,推动着全球汽车科技的进步。

笔者认为,奇瑞的这次“不客气”,是对过往技术积累的自信宣言,更是对未来市场格局的主动塑造。

他们不再是默默无闻的跟随者,而是站在了全球汽车创新浪潮的最前沿。

这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令人振奋。

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更多中国品牌能够像奇瑞一样,用硬核实力,赢得全球的尊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