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高速凌晨4点,雨夜里排队47分钟充电,182公里续航跑了98公里就剩43,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不对劲

沈海高速凌晨4点,雨夜里排队47分钟充电,182公里续航跑了98公里就剩43,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不对劲

充电枪插上去的时候,屏幕显示剩余47分钟。雨水顺着车窗往下淌,前面还有6辆车在等。

我关掉了音乐,把空调从24度拧到19度。后座上闺女裹着小毯子,睡梦里嘟囔“爸爸什么时候到家呀”。仪表盘上那个数字从182跳到43,只用了98公里——这会儿是凌晨4点,沈海高速如皋服务区,雨越下越大。

手机屏幕亮了一下。群里有人发了张加油票,52升,3分钟,配了句“还有7小时到家睡觉”。我看了眼导航,充完这次还得补两回电。

那一瞬间挺复杂的。

市区开电车这一年多,我跟谁都夸省钱、安静、提速快。可这趟高速跑下来,有些话憋在嗓子眼。

沈海高速凌晨4点,雨夜里排队47分钟充电,182公里续航跑了98公里就剩43,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不对劲-有驾

120的时速,风阻把电耗拉到平时的两倍不止。电机一直在高负荷运转,效率从九成多掉到八成出头。电池温控系统为了散热,功率相当于同时开3台空调。表显续航打七折,这不是哪家车企的问题,牛顿管这个。

之前看过份测试报告,77度电的车,市区工况标688公里,上高速120等速实跑504公里。差在哪?电池放电倍率从0.3C飙到2.1C,可用电量直接蒸发掉4度多——大概40公里就这么没了。

油车反着来。市区红绿灯一停一走,发动机老在低效区喘气,热效率低到两成多。高速巡航转速稳了,效率能到接近四成。所谓高速省油,其实是对比出来的。

这笔账算着算着就明白了:电车高速掉电快是物理定律,油车高速省油是衬托出来的。

充电桩的功率数字一直在跳。120kW的快充,实际功率38kW。气温低,电池温度上不来,充电速度就上不去。理论上28分钟能从10%充到80%,加上排队、降功率这些,73分钟打底。

功率曲线跟心电图似的:前几分钟118kW,中段掉到55kW,最后32kW磨磨蹭蹭。你说这是充电,我觉得更像等开奖。

3分钟和73分钟。这就是7小时和10小时的区别。

沈海高速凌晨4点,雨夜里排队47分钟充电,182公里续航跑了98公里就剩43,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不对劲-有驾

800V平台出来之后,5分钟能补200多公里,听着挺美。可你得找到那种600A液冷枪的桩,天气还得合适,电量还得在合适的区间。条件一串。

见过最狠的方案,150度电的半固态电池,北京到南京1000多公里全程不充。但电池包成本快20万了,够买辆A级车。想解决焦虑?行,砸钱。

最近几个跑长途的朋友,选增程的变多了。

65升油加40度电,市区用电,高速烧油。成都到昆明1000多公里,加油3次8分钟,充电1次25分钟,8个半小时——比纯电早到两个半钟头,比油车慢不到1小时。

这套组合挺实在:不操心充电桩在哪,也不用背着几百斤电池跑高速。代价是两套动力系统,机舱塞得满满当当,保养大概也麻烦些。

但时间比钱贵。尤其赶路的时候。

雨还在下。充电桩的数字跳到86%,我发动车准备走。

沈海高速凌晨4点,雨夜里排队47分钟充电,182公里续航跑了98公里就剩43,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不对劲-有驾

服务区出口那里,一辆油车加完油开出来,从我旁边过去。尾灯很快消失在雨夜里。

不是说电车不好。这一年多省下的油钱、保养钱,账本上清清楚楚。只是有些场景,油车似乎还是更省心一点——加满油,导航一设,中途上个洗手间就行了。

电车会越来越好的,固态电池、更快的充电,都在路上。但现在这个阶段,如果你老跑高速、赶时间,或者就是懒得为充电费脑子——油车大概还能再撑几年。

选哪个?看你怎么用车。市区代步、周末近郊,电车挺合适。长途高速、不想操心,油车省事。

没什么绝对的,合适就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