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记忆,永不褪色的青海老品牌
作 者 |马进祥(青海)
在青藏高原凛冽的风雪中,青海的老品牌曾如高原上的牦牛一般,坚韧、朴实、可靠。它们不仅是几代人的生活必需品,更承载着一种精神——高原人的赤诚、忠实与顽强。如今,这些品牌大多已消失在时代洪流中,仅存的一两个仍在顽强生存,成为怀旧的符号和一种念想。
一,“青海湖”牌汽车:高原上的“铁马
上世纪70年代,青海汽车制造厂生产的“青海湖”牌卡车驰骋在青藏公路上,成为高原运输的主力军。它的诞生源于1958年青海新生汽车修配厂手工敲打出的第一辆“跃进”牌汽车,后来演变为仿制解放CA10的QH-10A,最终在1975年研发出中国第一款5吨增压柴油车——QH-142,被誉为“高原铁马”。
老一辈司机回忆,那时的“青海湖”车虽然粗糙,但皮实耐用,在氧气稀薄的高原上依然能拉货爬坡。可惜,90年代后,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青海湖汽车逐渐被东风、解放取代,最终在2000年黯然退场。如今,只能在老照片和卡车司机的回忆里寻见它的身影。
二. “青海湖”牌工具:家家户户的“万能帮手
如果说“青海湖”汽车已成历史,那“青海湖”牌工具则延续得更久一些。青海湖工具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青海工具厂)生产的活扳手、梅花扳手曾是西北地区家家户户的必备品,质量扎实,用几十年都不坏。
老工匠们至今仍怀念:青海湖的扳手,表面有密密的弧形沟槽,握感扎实,比现在那些花里胡哨的‘名牌’强多了。尽管公司仍在运营,但市场份额已大不如前,曾经的辉煌仅存于老一辈的记忆里。
三, “海山”高压锅:高原人家的“厨房神器
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普通锅煮不熟饭,而西宁产的“海山”高压锅成了家家必备的炊具。它坚固耐用,密封性好,煮出的牛羊肉软烂入味,麦仁粥香气扑鼻。西藏的老人们至今还记得,当年除了沈阳的“红双喜”,就属“海山”最受欢迎。
可惜,随着电压力锅的普及,“海山”逐渐淡出市场,如今只能在旧货市场或老一辈的厨房里偶尔见到它的身影。
四. “双虎”毛毯:一代人的婚嫁记忆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双虎”毛毯曾是青海人结婚时的必备嫁妆,几乎每家每户都珍藏着一床。由青海省第四毛纺厂生产的这款毛毯,采用纯羊毛编织,虽然表面粗糙,但保暖性极佳,陪伴了几代人的寒冬。
有网友回忆:小时候家里有一床‘双虎’毛毯,用了20多年,边缘都磨破了,却舍不得扔。” 如今,青海双虎纺织有限公司已破产重组,这款承载着无数家庭记忆的毛毯,只能在旧物市场或老一辈的衣柜里偶尔寻见。
五, “白唇鹿”牛绒衫:抵御严寒的“高原铠甲
青海第一毛纺厂生产的“白唇鹿”牛绒衫,曾是80、90年代青海人冬季的标配。它采用高原牦牛绒制成,保暖性极佳,比羊毛更柔软。老人们回忆:那时候谁要是穿一件‘白唇鹿’,走在街上都神气!
但随着市场开放,国外品牌涌入,加上企业改制,“白唇鹿”逐渐式微,如今已难觅踪迹,只剩下老一辈衣柜里珍藏的几件,成了岁月的见证。
六, “驼铃”袜子:唯一幸存的老品牌
在众多消失的老品牌中,“驼铃”袜子可能是唯一仍在市场顽强生存的。这款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尼龙袜,以结实耐穿着称,老一辈工人、农民都爱穿。有网友回忆:“小时候见爷爷穿,现在自己偶尔还能在小商店里买到,质量依然可靠。
尽管如今的“驼铃”袜子已不再是市场主流,但它依然在一些怀旧商店或乡镇集市上流通,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结语:老品牌的消逝与记忆的永恒
这些青海老品牌,曾是高原人生活的支柱,如今大多已退出历史舞台。它们没有华丽的营销,却以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几代人的信赖。或许,真正的品牌价值不在于能否永远存在,而在于它是否曾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如今,当我们偶尔在街头巷尾发现一双“驼铃”袜子,或是在老工匠的工具箱里翻出一把“青海湖”扳手,那种亲切感,正是岁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作者:马进祥
作者简介:
马进祥,土族。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人。爱写作、爱旅行,一些新闻报道、诗歌和散文,散见于《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兵团日报》、《叶尔羌报》、《现代作家文学》、《昆仑文学》、《西宁表情》、《青海读书》、《唐王城文化》等刊物和平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作协会员。《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