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贵阳,几位市民开开心心买二手车,本以为是捡了便宜,结果却像是掉进了一个精心准备好的坑里,这事儿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事情的核心,就围绕着销售人员嘴里说得天花乱坠的车况,和最后签到手里的那份白纸黑字的合同,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消费者在买二手车的时候,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我们先来看看蒋先生的遭遇。
他在贵阳市花溪区一家叫做“贵州恒江飞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车行,看上了一辆奔驰E300。
当时销售人员介绍得非常好,说这辆车基本是原版原漆,只有尾门和中门做过一点喷漆处理,更重要的是,保证是零出险,行驶里程也只有7万公里。
这样的车况,配上19万元的价格,让蒋先生觉得性价比很高,于是他很爽快地就付了钱。
可谁能想到,这辆车刚开回家不过三天,就在高速公路上出了问题。
据蒋先生描述,车子开起来“咣咣咣”地响,跟拖拉机一样,震动大到连放在座位上的矿泉水瓶都能被震倒。
他赶紧把车开到修理厂检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修理师傅告诉他,车辆的差速器坏了。
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通过专业渠道查询,这辆所谓的“7万公里”的车,实际行驶里程已经高达29万公里,足足被调了22万公里。
而出险记录也并非销售口中的“零出险”,历史理赔金额加起来有十一二万元之多,说明这根本就是一辆出过不小事故的车辆。
面对这样的事实,蒋先生立即找到车行理论,但对方的态度却很强硬,只是说合同上都写清楚了,要么就去法院起소他。
后来经过几次交涉,车行提出可以以17万元的价格把车收回去,这意味着蒋先生开三天车,就要白白损失两万元。
蒋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
和他一起维权的刘先生和郑师傅,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刘先生买车时,销售承诺车辆是实表6万公里,只是有过轻微的小追尾。
可他自己找第三方机构一检测,发现车辆的真实里程是13万公里,所谓的“小追尾”,其出险记录金额竟然达到了8万多元。
而郑师傅在买车时,特别强调了自己很在乎车辆的过户次数和公里数,销售人员也信誓旦旦地保证是“一手车”,表上显示6.9万公里。
可等到过户时,郑师傅拿到行驶证才发现,这辆车到他手里已经是第五手了。
他再去4S店查询车辆的维修保养记录,发现真实里程是17.5万公里,和销售说的相差了十万公里还多。
几位车主遇到的问题都非常相似: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车况非常理想,但车辆的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存在严重的调表、隐瞒重大事故和过户次数等问题。
当他们拿着证据去找车行时,车行却拿出了一份当初签订的购车合同作为“挡箭牌”。
记者在蒋先生提供的《事故车销售协议》上看到,合同里用加黑加粗的字体明确写着:“甲方出售的机动车是事故车,该车可能发生过交通事故、碰撞、泡水、篡改里程数等事故,车身可能存在结构性损伤。”蒋先生回忆说,当时签合同的时候,销售人员以各种理由催促他赶快签,并说合同只是个形式,没什么影响,他也就没有仔细看。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贵州恒江飞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售后经理汪先生是这样回应的。
他表示,公司销售的车辆本身就是有瑕疵的事故车,这一点在合同里已经明确约定了。
公司只对车辆的品质做保证,也就是保证能开,但对于车辆的“前身”,比如它到底出过什么事故、公里数是否被篡改过,公司方面也无法完全掌握,所以销售人员不会对顾客做出这方面的口头质量保证。
当被问及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与微信聊天记录是否能作为证据时,这位经理反问,如果销售说这是一辆新车,公司也要承担责任吗?
他认为,销售人员的个人行为必须在公司主合同的约定框架下才有效力,公司并不知道销售和客户私下聊了些什么。
而且,车行提供给消费者的所谓检测报告,下方也有一行小字注明“此报告只供参考,以实际车为准”,不具备法律效力。
事情反映到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也表示很为难。
因为之前已经有多位消费者反映过这家公司的问题,但由于双方签订了明确的购车协议,从合同条款来看,商家似乎已经提前告知了车辆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监管部门也只能依据合同来进行调解。
那么,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真的只能自认倒霉吗?
律师对此进行了解读。
贵州丰来律师事务所的张宏伟律师指出,这个案件的关键点就在于那份合同。
车商提供的合同里,已经用加黑加粗的字体,对车辆可能存在的事故、瑕疵、里程数篡改等问题进行了提示。
这就意味着,从法律上讲,商家已经履行了部分的告知义务。
同时,这类合同中通常还会有一个“排除条款”,即明确约定销售人员的口头沟通、聊天记录等均不作为合同内容,一切以书面合同文本为准。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想要认定车商构成了消费欺诈,难度就会变得非常大,因为商家可以说“我已经告诉你了,是你自己没看清楚合同就签字了”。
这件事给所有打算购买二手车的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二手车市场本身水就很深,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非常严重。
商家作为专业方,对车辆状况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远超普通消费者。
一些不良商家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口头画饼”和“合同埋雷”的两手策略来误导消费者。
销售人员用热情周到的服务和美好的承诺来获取你的信任,让你放松警惕,而最终让你承担所有风险的,却是那份你可能没仔细看就签了字的合同。
因此,作为普通老百姓,在购买二手车这样的大宗商品时,一定要多长个心眼。
首先,不要轻信任何口头的承诺,无论销售说得多么动听,记住“口惠而实不至”,一切都要落在纸面上。
其次,在签署任何合同之前,务必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每一条条款,特别是那些字体加粗或者字号偏小的部分,这些地方往往隐藏着关键信息。
如果发现合同条款与销售人员的介绍不一致,必须当场提出,要求修改合同,或者干脆放弃这笔交易。
千万不要因为对方的催促或者碍于情面就草率签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决定购买之前,最好自己花钱请一家信得过的、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车辆进行全面的检测,并出具详细的检测报告。
这份报告将是你了解真实车况的最有力依据,也可以作为购车合同的附件。
虽然会多花几百块钱和一些时间,但相比于买到一辆问题车后动辄上万的维修费用和无休止的维权纠纷,这点投入是完全值得的。
记住,谨慎永远是最好的保护伞。
全部评论 (0)